列宁对实践标准理论的继承、捍卫和发展,主要是在同各种错误观点的斗争中进行的。他批判了不可知论、唯心主义以及马赫主义等哲学流派,这些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存在严重错误。不可知论否认真理的标准,认为我们无法确定任何客观真理;唯心主义则认为真理是由主观意识决定的,马赫主义则结合了这两种错误观点。

不可知论者认为,认识世界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我们无法彻底认识世界,因为他们找不到客观和主观之间的联系,无法确定怎样才能判断我们的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休谟就曾提出:“我们怎么能证明我们心中的知觉是由外部物体唤起的,而不是由心灵本身或某种未知的力量产生的呢?经验在这里无法给出答案。”

马赫主义与不可知论在某些方面相似。它认为世界是由一些中立的元素组成,自我与外部环境相互依赖,不可分割。马赫主义试图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争论,主张一种“无党性”的哲学。但列宁指出,马赫与阿芬那留斯的理论实际上继承了休谟的思维方式,他们并不是完全的贝克莱主义者。 然而,马赫主义并未彻底贯彻不可知论的立场。马赫主义者仍然认为自己的理论是“真理”,因此他们开始从主观世界寻找真理的标准。列宁批判道:“马赫主义者既是主观主义者,也是不可知论者。” 马赫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思维经济原则”。马赫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阿芬那留斯认为,思维最简洁、最经济的方式就是最正确的方式。他认为,哲学史和人类的认识史就是思维逐渐变得更加经济的历史。阿芬那留斯的著作《纯粹经验批判》就提到了“按照费力最小的原则对世界的思维”。马赫也常常宣扬这一思想,认为这是一种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列宁指出,这一原则没有任何客观依据,纯粹是先验主义的,思维的经济性并不等同于正确性。列宁强调:“人的思维只有在正确反映客观真理时,才能称得上是‘经济的’,而实践、实验和工业才是衡量正确性的标准。” 列宁进一步批评,这种将思维经济性作为认识标准的做法,最终只能导致主观唯心主义。毛泽东也指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往往是最“省力”的,因为它们可以脱离客观实际,任意编造,而不需要通过实际验证。 马赫主义提出的另一个标准是“集体经验”。马赫主义者认为,真理应当以集体经验为基础,波格丹诺夫提出,客观性应该来源于集体经验的范围。然而,这并没有解决认识的客观性问题,因为集体经验仍然是主观的,尽管它超出了个人的视野,但仍然没有超越主观的范畴。列宁指出,如果我们认为众人认同的观点就是客观真理,那么宗教教义等主观观念也可以被视为真理。

马赫还提出“实践”是认识标准的一部分,认为只有成功的实践才能区分真理和谬误。俄国马赫主义者认为这是马赫接近马克思主义的证据。实际上,这一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标准截然不同。列宁指出:“唯物主义者认为,成功的实践证明我们的认知与客观世界相符,而唯我论者则认为,‘成功’只意味着实践对个人有用,是否与客观世界相符无关。”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标准用来检验我们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一致,而马赫主义的“实践标准”则只是关注实践是否对个人有效。实用主义者关心的不是我们的认识是否正确,而是它是否对个人有用,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标准有根本的区别。

历史中常常出现类似的情况,马赫主义的这些真理标准完全是主观的,用来支撑他们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同样,“四人帮”也曾用类似的方式来攻击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宣传他们反革命的修正主义理论。列宁对马赫主义的批判,尤其是对其主观标准的批驳,对于我们分析和批判“四人帮”的错误理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