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树木讣告”背后的民意
创始人
2025-10-07 19:54:18
0

2025年9月初,西湖风景区花港观鱼风景区门口,一则关于两棵树死亡的公告意外登上热搜。公告内容很简单:两棵景区内的树木死亡,将重新栽种新树,并附上两棵树的实地照片。“树木讣告”引发了舆论关注,网友们称赞景区管理“精细透明”。

但是为什么景区里,一棵普通大树的生死都要达成民意共识?这背后,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逻辑,正悄然发生改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西湖的“树木公示制度”不只是一次信息公开,更是景区乃至城市管理者对于“民意”的揣摩和顺应——他们希望通过透明度,换取公众对公共空间的情感认同。而令我们好奇的是,这种顺应,会流于形式,还是真正形成制度自觉?

9月10日,杭州灵隐寺出口处张贴出了一张新的树木公示。杨书源 摄

“西湖无小事”

听到公告上了热搜,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花港管理处一位管理人员陈想(化名)最初有些忐忑。她翻看评论区,确定多数声音是褒扬之后,释然了不少。毕竟,围绕西湖边的树,杭州曾经历过一场民意风波——2022年5月10日,断桥边7株柳树因长势太快、光照不足被移栽别处,改种月季,引发了线上线下热议乃至不少市民反对。相关部门迅速纠正,2天后补植7棵柳树。5月16日,杭州针对这件事召开“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民意恳谈会,相关管理者公开致歉,并表示城市建设要以7棵柳树为鉴,遵从民意、尊重民声,回应百姓关切。

西湖景区的树木社会公示制度,也是从那年开始实施的。公示内容主要涵盖树木的死亡、迁移和一定规模的大树修剪等。如今每隔几天,景区内就会张贴新公示,一般一个公示内涉及同区域内的两三棵树。陈想回忆:“一天超过一张公示的,我还没有碰到过。”

很多时候,公示就意味着树木的死亡。 极端天气频发时,树木容易出现各种状况,张贴的公告也会相对多些。

目前整个西湖风景区共有6个管理处,此外还有植物园、动物园以及西湖街道,共同承担起景区的园林养护和管理工作。陈想坦言,公示制度施行后,管理处的工作量明显上升。

现在,一棵疑似枯死的树从确认死亡到安排补栽,都有明确流程:对于在日常巡查中发现的枯死树木,立即组织专家现场鉴定,确定树木是否死亡,并查找原因。未完全死亡的,遵循“保护第一、能救则救”的原则开展救护。确定已死亡的,进行为期一周的线上线下公示,告知市民游客并征求意见。公示结束无异议后,将相关树木情况上报上级主管部门,进行行政审批后,根据审批结果进行景观植物的更新、补植。树木迁移、大枝修剪等也有相应规范操作流程。

西湖边的树和湖水、游人相映成趣。 杨书源 摄

“一定是要先公示,再走行政审批。”陈想强调,在2022年前,只要专家确认树木已经死亡,就进入审批流程了。

除了树木管理,景区还会张贴安全提示类公示。陈想表示:“我们主要会根据时间节点和景观位置,综合考量。例如日常养护涉及客流量较大的区域和时间,我们会提醒游客注意安全。这类更接近于温馨提醒。”

树木背后,实际上是“人”的需求。那么,这些细碎的工作究竟是怎么开展的?我们跟着管理处技术人员,体验了一次树木巡检。

带我们体验的技术人员都是大学毕业后就进入管理处的园林管理技术人员,从业时间都超过20年。

“西湖边的树木,会有一年一度的大体检吗?”我们问。一位技术人员回答:“日常巡检主要包括植物生长状况、水分管理、病虫害情况以及枯枝、树木倾斜等安全隐患,大部分是预防式的管理,出现一点问题的苗头就及时处理了。”

“你们会直接和游客沟通对于景区绿化的意见吗?”两位技术人员都摇了摇头。在他们看来,很多时候,倾听民意不必打扰游客,而是间接搜集。比如有居民反映,灵隐寺周边大树在暴雨后,树枝易折砸到行人,虽未造成过伤害,但现在每逢大暴雨,园林工人就会在雨势小些后,立即带工具到景区里修剪枯枝。

“有些草坪上草长得比较稀疏,呈现一条小路的状态,是摄影和绘画爱好者踩点时留下的。我们以此推测大家比较青睐的拍摄点,就有选择地改铺装材料,方便他们。与其在这些地方竖一块冷冰冰的'禁止踩踏'的牌子,不如满足游客的需求。”陈想说。

一位工人正在灵隐寺周边绿化带上,为方便行人通行的方向上增设小路。 杨书源 摄

“我也会站在游人留下的点位,观察眼前的风景,想想他们为什么会喜欢这里。”这被陈想视为和游人的一种默契。

为何不考虑设置更多线上意见反映入口?管理者解释,“我们的树木变动公示上,直接留下了联系电话。除此之外,像浙里办这样的政务服务平台对许多市民来说,已经用得得心应手了,他们直接反映对景区的意见,也会很快转到我们这里。”他们认为,反映渠道一多,对游人未必是好事,容易失焦,最后不知道往哪里去反映最有效。

寻找正在“公示”的树

走访那日,花港管理处没有正在公示的树。

“实际上公示多了并不是好事,那意味着可能又有大树被鉴定为死亡状态了。”陈想解释。

不过同一时期,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官网上,灵隐管理处和岳庙管理处分别发布了一张树木死亡公示。

我们按图索骥,来到灵隐管理处标示的位置——景区出口处的木桥边。四处寻觅许久却并未发现那棵死亡大树的具体位置。景区出口处的轮值保安也不知情。

几分钟后,我们在桥下河滩斜坡的树荫下发现一个告示牌,距离人行道一米多远,游客很难在正常行走时看清公告上的具体内容。

“哦,原来在这里!”岗亭保安跟随我们走进灌木丛,把告示牌往外挪了挪并抬起来端详,“我们这里保安一天要换六班岗,很有可能是我休息时贴出来的。这两天暴雨大风多,他们把告示牌往里头挪了,怕砸到行人。”

记者找寻了很久的树木公示,后来发现在灌木丛中。 杨书源 摄

但公告中的树究竟在哪里?我们搜寻无果后打通公告上的电话,工作人员亲自赶来指认——原来这棵已死亡的大树在更加靠近河道的位置,已经完全枯黄细瘦,距离公示牌还有数米距离。

“这已经是我们能放得最接近那棵树的位置了,公告栏不可能放进河道里。”这位工作人员解释。但位置的确有些隐蔽,以至于一路上的保安、保洁都没能指认出这棵公告中的树。

同样的尴尬,出现在寻找岳庙管理处公示的三棵枯树时。公告上,这三棵树有明确的编号“白堤编号048、056、099”,但这些编号并不会标识在树上。

我们沿途向周边市民打听:“白堤附近最近有几棵大树枯了,是哪几棵?”没人知道。

沿着白堤大约寻找半个小时以后,我们比对网站告示上的周围环境,终于锁定了其中两棵。但周围,并未告示。

“总算是找到这几棵枯死的树了。”我们的感慨引起周边几位游客的注意,他们也纷纷驻足停留——枯死的柳树像一尊静默的石刻雕塑,树皮粗糙干裂,树枝上没有一片叶子。

凭借电子公示上的照片,记者找到了一棵公示在景区官网上的已经死亡的树。 杨书源 摄

大部分游客和市民表示,不会特地循着公示去寻找这些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公告特地去找是找不到的,都是无意中路过看到的,也没办法具体对应到是哪棵树。”

但确实有一小部分“民意”,对每一棵树的生死格外关切。

陈想在这几年了解到,景区内的“网红树”不少,几乎每一棵树都有“粉丝”。她不太懂年轻人说的“毒唯”“团粉”,但总结出规律:如果有些树有好多人在拍照,或者说网络上这棵树出现的频率特别高,那基本可以判定就是西湖的“明星树”。

“前几天又有几棵大树死了,我在网上看到了。”在灵隐寺周边工作的杭州市民汤成(化名),谈起西湖景区内的树木津津乐道。

在他眼里,西湖对杭州人来说就是一个大公园。小时候他的父母带他来玩,现在他又会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玩,童年的大榕树一直都在。“树要迁移,或者被风吹断了,就像从小一直都在的一个小伙伴没了一样。”汤成说,他童年记忆中,西湖区某部队医院中有一棵“黑山老妖”般的大榕树,如果它有什么新动向,他一定会去关注。

什么是市民需要的公开透明?

自从西湖开始做树木变动公示后,公示上留的联系电话响过几次?市民又提了哪些意见?采访最后,我们问陈想。她坦言,花港管理处尚未有市民因树木公示主动来电。

“市民大多数时候对于绿化养护并不专业,也基本不会对专家的判断提出异议。这个公示比起广而告之,更重要的作用是人文关怀。能让大家知道,这棵树为什么要离开了。”汤成说。

“编号、档案、公示这些是管理者的事情。我们不会每天盯着西湖边每一棵树的生死,只要视觉上觉得和谐。西湖的景观传统不能随意更改。”66岁的程新(化名)在西湖附近住了十几年,每晚都会到白堤散步。

“骑电瓶车半小时,步行就是两三个小时绕行一圈,中午有时还要去公园唱越剧。”他描述着自己围绕西湖展开的生活。程新带我们走上断桥,一路如数家珍地讲起他对西湖边树木年轮的观察:老树发芽迟且凋落快,新树发芽后的绿意可以持续更久。他关注西湖边的树,但不会刻意从公示里寻找树木的命运,在他看来,那是管理者为了程序上的规范性下的功夫。

“实际它们被管理得怎么样了,你肉眼也能看到。”他带我们走到断桥入口环湖地段,发现新种了一排小月季。程新猜测,月季有刺,这是相关部门的人避免游人失足落水加设的。有人嘀咕:“如果为了防止安全隐患,为什么不弄一个篱笆或者栏杆?”但程新却对景区的做法表示理解,“加了栏杆,西湖断桥的景致就完全不同了,按照这逻辑,太平洋要不要也加栏杆防止人坠海?”

2022年,程新亲眼见证7棵柳树被替换成月季的全部历程。“有天路过发现这一排的柳树少了好几棵,第二天就发现已经种上月季了。”就在那天,他看到各大社交平台上,因为这次移栽炸开了锅。

作为在杭州生活工作了几十年的市民,当时程新虽未在网络上公开留言,心里却也嘀咕。“换成其他品种的树,也可能好看,但是白堤春日里的‘桃红柳绿’,是大家认同的。西湖边栽种树木,就是要一行柳树,一行桃树。否则也不会有柳浪闻莺的说法了。柳浪闻莺,说的就是清晨鸟在垂柳里头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程新认为,当时不少人反对移栽柳树,就是要保留西湖的底蕴和历史风貌。

在断桥边,上了年纪的杭州人说起西湖栽种柳树的历史,几乎都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场超强台风——那次西湖边许多齐腰粗的大树被连根拔起,第二天不少市民跑来西湖边看到一片狼藉时,都落泪了。但很快,西湖边的树就复植完毕了,树种依旧是柳树。

西湖不只是一潭湖水,更是自然与人文的深度融合。而对西湖种种细节的维护,也逐渐内化为这座城市大部分市民的集体无意识——这也是一种绕不开的民意。

“现在管理者就知道了,不能改变大家认可的一些原则,这就是民意。”程新看到了景区管理者这几年决策思路的改变。现在西湖边一棵柳树死亡了,他们会立即补上一棵新的柳树。“如果他们暂时没有种上,那基本就是因为天气太冷或太热,不适合栽种,等到了季节合适了,他们肯定是会种上去的。”他顿了顿补充:“杭州的园林绿化,管理得好的,遇到任何情况,响应速度都特别快。这个老百姓都能感觉到适意的。”

言辞之间,程新已对景区管理者形成一种无形的信任。而这份信任,并非因为这几年里景区贴出的一张张树木公告,而来自景区管理者把民意纳入判断、处理问题的重要考量后,公众对这一变化的觉察和感知。

公示制度是信息公开、责任落实的一种方式,但在现实中如何避免流于形式的张贴,精准抵达公众、衔接民意的感知?这本就是不容易检验或量化的事,也是西湖边的管理者还在持续探索的道路。

从柳树换月季的争议到如今补植柳树的默契,西湖治理的核心从来不是一张公示的 “贴与不贴”——公示是重要的起点,一张被褒扬的公示背后,树与人、人与城市的公共连接仍然在成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王... 在WTT中国大满贯女单1/8决赛中,王曼昱以3-0(11-6、11-4、11-5)完胜日本名将早田希...
大量游客滞留,喀纳斯景区发布公... 10月5日傍晚,新疆喀纳斯景区出现暴雪天气,造成省道S232线49公里至57公里等路段出现严重积雪结...
湿地如画 国风秋韵 10月4日,南大港湿地景区碧波荡漾,芦苇摇曳,万鸟翔集。来自天津的游客王双漫步在生态步道,忍不住赞叹...
“退票退票!”现场游客怒喊!知... 这个国庆假期 全国各地多个知名景点 进入“人从众”模式 从老牌景点到小众秘境 还有刚开业的新地标 都...
一景区公告,“暂停开放” 10月5日傍晚,新疆喀纳斯景区出现暴雪天气,造成省道S232线49公里至57公里等路段出现严重积雪结...
预计运送旅客8万人次!哈机场今... 国庆中秋假期将近尾声,人流开始从各大景区转向机场。10月7日,哈尔滨机场迎来返程客流高峰,计划执行航...
多彩体验、花式宠客,国庆假期福... 来自澳大利亚的吴慧珍和丈夫汤姆打卡三坊七巷。 外国友人购买了不少福州特色商品。 中秋的月光流淌在闽...
玉马双节畅玩玉溪丨乘风入画,鸟... 中秋国庆“双节”假期期间,抚仙湖畔的低空旅游项目迎来不少游客。直升机的轰鸣与滑翔伞的翩跹相映成趣,以...
白帝城成“课本游”热门打卡点 ... 白帝城成“课本游”热门打卡点 客流量创历史新高 国庆中秋假期,重庆奉节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因唐代诗人...
“非遗杨家界・山水共欢歌”:张... 在十一与中秋双节同至之际,张家界文旅轻骑队以独特创意,于世界自然遗产地杨家界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