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暖心提醒,音乐相伴更有感觉~
吴万振 王志轩
“唉……”生活中,一声不经意的叹气,可能来自加班族、备考学生等为琐事烦恼的普通人。看似平常的叹气行为,实则是 心理健康的微型晴雨表。
挪威奥斯陆大学心理学家卡尔哈尔法·泰根通过研究发现,叹气常与失望、沮丧等负面情绪相关,其中,放弃是最易引发个人叹气的情境。当个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时,如工作截止期限逼近,心理负担就会引发身体紧张,此时, 叹气就如同生理减压阀。但是,频繁叹气可能会超出单纯的生理调节范畴,成为情绪问题亮起的红灯。
叹气是是在反馈身心状态
压力和焦虑的调节阀。这是叹气最常见的原因,当人处于压力、担忧或紧张状态时,身体会自动启动“战斗或逃跑”反应,表现为心率加快、 呼吸浅促等。此时的叹气,其实是身体试图缓解过度激活的神经系统,为紧绷的情绪减压,让焦虑感得到暂时平复的一种方式。
抑郁情绪的沉重回声。抑郁状态常伴随着沉重的疲惫感和无望感。这时,叹气可能反映了个人内心的压抑和无力感,以及精神层面的耗竭。
未竟悲伤的安静出口。当经历亲人离世、关系破裂等重大丧失事件,或是对生活现状深感不满却又无力改变时,个人内心积压的悲伤、无奈等情绪,会以叹气这种相对安静的方式流露出来。
身心不适的双重信号。身体上的不适,如慢性疼痛、疲劳、呼吸困难,也可能让人不知不觉地叹气。这时的叹气,既是身体不适的直接反应,也可能是病痛引发的心理负担,如烦躁、沮丧等消极情绪的间接流露,是身心状态的综合警报。
性格特质的情绪出口。性格特点也会影响个人叹气的频率。性格敏感、内向的人,习惯将情绪深藏于心,当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更容易通过叹气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
利弊交织影响个人生活
叹气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可以说是利弊交织,它既可能是身体的“应急缓冲”,也可能是失衡的“健康暗礁”。
一方面,叹气时的深度呼吸能显著增加肺部通气量,促进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同时激活副交感神经,有效对抗压力下过度兴奋的交感神经,从而带来短暂的放松感,缓解肌肉紧张与僵硬。另一方面,叹气也会给身体带来潜在风险。因为个人频繁进行过度换气式的叹气,有可能打破血液中的酸碱平衡,引发呼吸性碱中毒,进而出现头晕、手麻、心悸等不适症状。长此以往,还会干扰植物神经对心血管系统的正常调节,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讲,叹气能够在短时间内释放个人的紧张情绪,为积聚在内心的负面情绪提供一个宣泄出口。但如果我们养成习惯,将叹气作为长期依赖的情绪调节手段,反而会强化负面情绪的心理暗示。每一次叹气,都仿佛在向大脑重复“情况很糟糕”,加深对不良情绪的反刍,让低落感、无力感在潜意识中扎根。
此外,个人频繁叹气会不自觉地向周围人传递消极信号,影响人际关系,让自己陷入“情绪低落-叹气-社交压力-情绪更低落”的恶性循环。比如,一项针对办公室环境的观察研究发现,频繁叹气的员工更容易给同事留下负面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团队协作氛围,而这些负面反馈又会进一步加重叹气者的心理负担。
告别频繁叹气的实用策略
叹气时,我们可以停下片刻,像旁观者一样轻描淡写地标注情绪:“哦,我现在有点焦虑。”不必批判自己“不该叹气”,也不必陷入“我怎么又这样” 的自责,只需接纳这些感受的存在 :它们是内心的自然反应,我对它们既不用抗拒,也不用沉溺。
2.打破消极思维。
叹气常伴随消极的自动化思维,如“我肯定做不好”。练习捕捉这些念 头并理性地质疑 :我这样想的证据是什么?事情有没有其他可能?最现实的结果是什么?我能做什么?然后,用更平衡、现实的看法来替代灾难化思维,减少叹气的心理诱因。
3. 进行呼吸训练。
每天安排几分钟练习“4—7—8” 呼吸法。用鼻子深吸气(数4秒),稍作屏息(数7秒),再用嘴巴缓慢均匀地完全呼出(数8秒)。通过专注于呼吸的流畅和身体的放松感,强化健康的呼吸模式,降低我们对叹气的生理需求。
4. 主动滋养积极情绪。
无论事情的大小,每天记录3件值得感恩的事,或写一封感谢信(不一定要寄出)。研究显示,感恩能有效提升主观幸福感。关注生活中的积极体验,如阳光的温暖、完成小任务的满足感,延长其带来的愉悦感。结束每天的忙碌时,我们可以写下几件完成的事,哪怕只是“好好吃了顿饭”,也能积累自我效能。
5. 调整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作息,拥有充足睡眠,让身体和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同时,坚持适量运动,如散步、跑步、瑜伽等。运动时,身体会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能有效缓解压力和焦虑,从根源上减少叹气。
6. 培养兴趣爱好。
绘画、书法等活动可以将我们的注意力从负面情绪中转移出来,内心也会逐渐放松。我们还要多与亲朋好友交流,将内心的烦恼倾诉出来,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这比独自叹气更能有效缓解情绪问题。
7. 专业求助。
如果我们感到情绪低落、焦虑或叹气持续严重,显著影响生活、工作或人际关系,不要犹豫,要立即寻求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获得更系统的评估、支持和治疗。
来源:《大众健康》杂志
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浙江医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医师 吴万振 主治医师 王志轩
策划:余运西
编辑:李君 马杨
校对:杨真宇
下一篇:国庆前后的心理落差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