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冷清,写字楼裁员潮一波接一波,股市跌宕起伏,餐饮店和商铺频频倒闭。
似乎到处都在喊没钱。
可另一边,假期一到,不管是北京故宫、成都宽窄巷子,还是西北大漠、云南古镇,全都人头攒动,排队长龙一眼望不到头。
甚至一些此前几乎无人问津的县城小景点,也因为短视频的推波助澜,被硬生生挤成了“网红打卡地”。
2024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次达56.15亿,同比增加14.8%。
2025年上半年更是突破32.85亿人次,同比增长20.6%,全年预计将冲破60亿。
用最直白的话说,就是经济越不景气,出去旅游的人反而越多。
问题来了,不是人人喊穷吗?为什么人人又都在路上?
其实,这背后正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的一种新消费逻辑,大件消费越来越谨慎,小额消费越来越敢花。
房子、车子、生娃,这些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大山”,让年轻人感到窒息。
反倒是花上几千块、甚至几百块的旅行,成了人们最容易“买得起”的幸福。
旅游热潮,不是经济繁荣的简单结果,而是经济下行下的社会情绪出口。
这股力量,足以重塑消费心理、旅游产业,甚至推动经济转型。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买房等同于把自己困死在房贷牢笼里。
买车不仅要考虑车价,还要担心油价、保养、保险等一堆附加成本。
至于结婚生娃,别说动辄几十万的彩礼、婚礼,就连后续教育医疗,也几乎是一个无底洞。
当“高投入”的人生必需品让人望而却步时,小投入的“情绪型消费”就成了替代品。
旅游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花一两千块,带父母到海边吹吹风,花几百块,和朋友一起坐绿皮火车到某个陌生小城散散心。
这样的支出,相比动辄几十万的房车婚育成本,简直就像买一支口红那么简单。
哪怕兜里钱不多,也能立刻获得心理满足,这就是“口红效应”在中国的现代化版本。
过去说口红是经济不景气时的精神消费,如今,旅行成了升级版的口红。
尤其是在疫情几年里,人们经历过想走走不了的压抑感,现在一旦能动,就更愿意弥补。
而且,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延迟满足,他们深知,先苦后甜是个美好愿景,但现实是先苦未必有甜。
于是,活在当下成了共识。旅行,正是这种心态的最好出口。
旅游人次暴涨,但旅游业者却未必赚到大钱。为什么?
答案是,消费降级了。
经济好的时候,很多人出门讲究排场,航班必须选商务舱或头等舱,火车选择一等座,酒店不低于五星级,景点必打卡网红餐厅。
这类“富游”,不仅是看风景,更是比谁更有面子。
现在则完全不同,大多数游客都在强调“性价比”。
买票选红眼航班,住宿定连锁快捷酒店,餐饮直接奔向快餐或小吃摊。
数据显示,去年暑期长线游订单量激152%,但人均消费却下降了18%。
更有意思的是,年轻人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旅行方式,就是“特种兵式旅游”。
他们不追求舒适,而是追求走得多,一天走三万步是常态,几十个小时跑几个城市都不稀奇。
甚至有人打出:“青春没有售价,硬座直达拉萨”的口号。
这种玩法,看似苦哈哈,但恰恰符合当下年轻人“用最少的钱,玩最多的景点”的逻辑。
旅行不再是奢侈,而是花点体力换取精神满足。
别以为旅游热潮只属于年轻人,其实中老年人已经悄悄成为“人从众”的另一股力量。
淡季走进景区,你会发现满眼都是结伴出行的退休老人。
他们成群结队,包车或自驾,甚至有人开着房车、床车全国跑。
他们有养老金保障,经济下行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大。
而且观念也变了,过去一味存钱给子女,如今更多人愿意花钱取悦自己。
另一股力量则来自暂时停下来的人。
随着就业环境的不确定,越来越多人选择“间隔月”,甚至在被裁员后主动“慢就业”。
有程序员失业后带父母去完成迟来的家庭旅行。
也有人在高压下主动“暂停”,通过一趟旅行来缓解焦虑。
这群人,本该是弱消费群体,却因为突然多出的时间,反而成了旅游市场的重要推手。
对他们来说,旅游不仅仅是消费,而是一种疗愈。
在职场的不确定中,旅行成了重启生活节奏的一种方式。
除了个人的消费心态,旅游火爆还有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政策与平台的联动。
首先是政府,为了刺激消费,各地推出了大大小小的消费券、满减活动。
比如四川发放的“蜀里安逸”消费券,不仅让旅游景区人气大增,还顺带带火了餐饮、零售业。
其次是企业,景区打折、酒店推特价、航空公司卖“随心飞”,极大降低了出行门槛。
相比动辄上万的高端旅行,现在几百块就能飞一趟往返,让更多人有勇气说走就走。
最后是短视频平台的推波助澜,某平台数据显示,旅游类内容日均播放量突破20亿次。
西安的大唐不夜城、淄博的烧烤、贵州的村落等等。
这些原本小众或普通的地方,被短视频推成了全民“种草点”。
过去是先买票再查攻略,如今是先被种草,再去订票。
三股力量叠加,就像三根杠杆,把原本犹豫不决的人,轻轻一推,就送上了火车、飞机。
过去讲先奋斗,再享受,但现实一次次提醒我们:人生无常。
年轻人猝死,中年人意外离世,这样的新闻已经不再稀奇。
于是,及时行乐不再是贬义词,而是一种普遍的消费哲学。
为什么经济不好,旅游反而火爆?因为旅行是一种最容易触手可及的幸福。
哪怕只花几百块,坐硬座去远方,也能让人觉得自己没有被困住。
在房子车子遥不可及的年代,旅行成了普通人最实在的奢侈。
它是年轻人对未来不确定的抵抗,是老人珍惜人生最后一程的选择,是失业者在低谷中重新出发的契机。
在人人都说不容易的时代,旅游热潮正说明了一点:钱可以少,但快乐不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