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看你,才35岁,这肝功能,像是喝了30年酒的人。”医生看着眼前这位神情恍惚、皮肤发黄的年轻男子,不禁摇头叹息。
故事的主角是林强(化名),35岁,互联网公司程序员,最近一个月开始出现眼白发黄、食欲不振、尿黄如茶,最初他以为只是上火。
直到老婆发现他皮肤泛黄、手掌发红、脸颊浮肿,强行拉他去医院检查。
B超显示肝脏轻度肿大,胆道未见明显肿瘤,但肝功能异常严重:谷丙转氨酶 ALT 354 U/L,胆红素总量 86.7 μmol/L,甘油三酯爆表。
起初怀疑是胆管堵塞,甚至考虑肿瘤可能,但进一步检查后排除了癌症——结果却让医生更忧心:
“这是典型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恶化速度比想象中还快。”
这类“看上去不像病”的肝损伤,正在悄然侵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特别是久坐、高油高糖、熬夜、肥胖群体,已经成为“现代肝病”的高危人群。
问题在于:早期几乎没有症状,一旦出现黄疸,说明肝细胞已经损伤严重!
今天这篇文章,将告诉你:
黄疸发黄,是癌还是肝病?
很多人一看到“黄疸”就害怕,以为一定是胆管癌、肝癌。
但其实——
黄疸只是“胆红素代谢障碍”的表现,原因有很多:从肝炎、脂肪肝,到胆道梗阻、遗传性代谢病,甚至某些药物反应,都可能导致皮肤和眼白发黄。
那么年轻人黄疸,最常见的原因是什么?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代谢紊乱+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才是更大的幕后黑手。
中国肝病学会2022年发布的数据指出:
18~39岁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率高达32.6%,其中近半数人发展为脂肪性肝炎(NASH)而不自知。
这类“隐性肝病”在体检中最多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脂肪肝、轻度胆红素异常,但很多年轻人不重视,直到出现黄疸、乏力、腹胀等症状,才意识到问题严重。
医生提醒:肝功能检测是黄疸背后的第一扇“探照灯”。
坚持忽视这些信号,3个月后身体可能出现这3种变化 肝功能持续恶化,脂肪性肝炎向肝纤维化进展
脂肪肝并不是“可逆”就能放任不管,特别是肝酶反复升高+肝细胞损伤持续存在时,病情进展速度可能远超想象。
数据显示:未经管理的NASH患者中,约15%在5年内发展为肝硬化。
黄疸的出现,就是一个关键分水岭,提示肝脏代谢和排毒能力已严重受阻。
内分泌系统受影响,出现“男性乳房肥大+女性月经紊乱”
肝脏是体内激素代谢的“中转站”。
当肝功能受损时,雌激素、睾酮等激素代谢异常,可能出现:
临床观察中,长期脂肪肝患者中约28%存在不同程度的内分泌失调症状。
精神状态下降,出现“脑雾”与慢性疲劳
肝脏影响的不止是消化系统,还可能波及大脑。
代谢功能受损会使体内氨、乳酸等废物堆积,影响神经传导,导致“脑雾”现象——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记忆模糊,整天像没睡醒。
如果发展为“隐匿性肝性脑病”,严重者可能出现判断力下降、情绪异常。
建议这样做,这3招帮助调养肝功能 改掉这两件“小习惯”:别熬夜、别重口
肝脏是典型的“夜间工作器官”,晚上11点~凌晨2点是肝细胞修复的黄金期。
经常熬夜、睡眠紊乱,会干扰肝酶活性、影响胆红素代谢。
同时,高油、重盐、辛辣食物会加重肝脏负担,诱发脂肪沉积与炎症反应。
建议:
中山大学附属肝病研究中心研究显示:
坚持中等强度运动,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连续3个月,可使ALT降低17.2%,脂肪肝改善率达31%。
推荐运动类型:
重点是“动起来”,而不是“跑断腿”。
每年做1次肝功能+肝脏B超,别怕查
很多人因为怕查出问题而“躲避体检”,但肝病最怕的就是“拖”。
早发现、早干预,大多数轻度肝损伤是可以逆转的。
推荐筛查项目:
健康,其实就藏在“看似小事”的日常里
这位年轻程序员的黄疸,并非癌症,也不是偶然——而是多年来不规律生活习惯+高压+饮食错误,在肝脏“扛不住”之后的一次集中爆发。
医生感叹的“太年轻了”,不是在说年龄,而是在说——现在才发现,真的太晚了。
肝病往往沉默,但一旦发生,代价很重。
愿你在年轻时,就听懂身体的提醒。
本文建议仅供参考,如出现黄疸、肝区不适、食欲减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确诊明确原因,按医生建议干预治疗。
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切勿自行用药或延误病情。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脂肪性肝病临床诊疗指南(2022年版)》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中华肝脏病杂志
4.《现代年轻人黄疸原因调查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5.《肝性脑病早期识别与防控》——解放军总医院研究报告
6.《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