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编辑 | 袁月
抑郁症作为常见精神障碍,临床表现涵盖情绪、躯体及认知三大核心症状。然而在公众认知中,对情绪问题的关注往往占据主导,认知功能异常这一核心表现却容易被忽视。
“公众对抑郁症的关注不应仅停留在情绪层面,更需重视其背后的认知能力缺失。尤其在患者首次就诊时,必须充分评估并关注其认知功能状况。”在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0日)当天举行的2025世界精神卫生日绿丝带系列活动——“焕新认知,重回美好”公益科普活动暨抑郁症患者艺术作品展(以下简称,绿丝带科普活动)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首席专家郑毅教授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图说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首席专家郑毅教授主题演讲
郑毅教授进一步解释道,抑郁症的认知症状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异常和注意力障碍,此外还可以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信息加工能力减退、对自我和周围环境漠不关心。需要明确的是,抑郁症的症状缓解并不是治疗终点,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的恢复情况也应得到足够关注。
值得重视的还有抑郁症“三低”现状——低识别率、低就诊率、低治愈率,以及患病群体不断年轻化的趋势。数据显示,在中国,抑郁症患者人数达4800万,患病率为3.4%,但就诊率和治疗率分别只有30%和50%。另有研究显示,中国6—16岁在校学生中,抑郁障碍患病率达到3.0%,其中12—16岁样本人群中检出率相对较高。这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也加剧了医疗系统的压力。
郑毅教授指出,青少年抑郁症和成人抑郁症的表现不尽相同。成人患抑郁症的典型表现为情绪低落、丧失做事兴趣、精力不足常感疲乏,伴随着食欲下降和睡眠障碍;而对青少年患者来说,可能就只是表现为“烦”,少有唉声叹气和流泪的表现,反而时常表现出易激惹、发脾气、离家出走、学习成绩下降和拒绝上学等,更不易识别。尤其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关系到他们正常的发育成长、学习和社交功能。因此,青少年抑郁与成年人抑郁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同等重要。
为此,《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2025版)》已经特别提出,推荐对12—18岁青少年,所有成年人包括孕妇、产妇和老年人进行抑郁障碍筛查。郑毅教授表示,在筛查的基础上还要做进一步的诊断及症状评估,尤其要关注他们的认知功能。
据悉,今年的绿丝带科普活动由渡过抑郁患者社区主办、灵北中国公益支持,这也是灵北中国世界精神卫生日“绿丝带”行动开展的第八年。
灵北中国(内地与香港)总经理张一帆在活动现场表示,今年绿丝带科普活动特别提出“焕新认知,重回美好”主题,因为“焕新”社会对疾病的认知与“焕新”患者受损的认知功能同样迫切。通过组织多地、多形式、多场景的创意科普,希望更多人关注精神健康,推动社会对抑郁症的科学认知,帮助患者改善认知功能,真正 “重回美好”,同时提升公众对学业失能、工作失能年轻群体的关注,协助患者重返社会。
图说 / 北京地铁绿丝带科普
与往年相比,本次绿丝带科普活动设置了艺术展览、专家讲座、患者分享、舞台剧表演等多种形式,还在北京、上海、广州的6个地标户外屏幕点亮绿丝带,并在北京地铁8条线路共95个站点的电子屏展示绿丝带系列疾病科普宣传口号,让科学对待抑郁症的理念借助公共空间触达更广泛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