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很努力了”“我不是偷懒”“我真的没恶意”......你是否常常发现自己陷在这样自我辩解的循环里?
其实向别人解释的过程,正是我们在证明自己。生活中,我们也总在不自觉地陷入“自证”的漩涡:
小区里,幼儿园两个小朋友在争论玩具是谁的。A 小朋友问 B 小朋友:“你说这个玩具是你的,你有什么证据?” B 说,“我爸爸在超市给我买的”。A 又问,“那你去拿发票来给我看看”,B 准备回家找发票,后来在家长引导下,才化解了这场自证行为。
工作中,同事们在讨论一个项目,C 同事根据项目情况提出了建议,D 同事认为 C 是在针对他、打压他。C 解释过后,D 还是很生气,C 在工作材料中寻找证据,证明自己提出的建议是合理的。最后,组长出面化解了尴尬的局面。
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小六子,只能用最极端的方式证明自己,他给了一碗粉的钱,明明只吃了一碗粉,却被诬陷吃了两碗粉。他百口莫辩,剖腹自证,虽然证明了清白,但也痛苦地失去了生命。
明明没有错,却总在努力证明“我没有错”。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轻易就能让我们陷入漫长的自我消耗。为什么我们总忍不住自证?我们又该如何跳出自证陷阱?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为什么我们总容易陷入“自证陷阱”?
积极的自我证明,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行为,是指个体通过努力向他人证明自己的实力,同时提升自我能力。有清晰的目标、明确的边界感,促使自己进步,让自己更自信的过程。它并非源于对外界眼光的迎合,而是发自内心对成长的渴望。
而消极的自证陷阱,是指个体在受到外界评价时过度解释或证明自自己,陷入不断辩解的循环状态。目标不是让自己成长,而是怕别人觉得自己不行,向外部寻求认可的过程,容易让人产生内耗。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是容易陷入“自证陷阱”呢?
1.缺爱、缺关注、缺认可
别人的话之所以会影响我们,是因为这些话触碰到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需求。我们想要向别人证明自己,也是因为内心有被爱、被关注、被认可的需求。
比如,在重男轻女的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女性,她们相比家庭中的男性,获得的关注和认可会少很多,就会对男女平等的话题尤其敏感,她们在这个主题上很容易陷入自证,她们想要证明自己并不比男性差,努力向别人解释女性的能力和价值感。
2.严厉的教育模式
每个人长大后,父母的形象包括教育模式会内化到我们的内心,形成内在父母。即使父母不在身边,内在父母也代替他们教育我们。如果小时候父母的教育模式比较严厉,我们的内在父母也容易是严厉的。
比如,有人小时候家境不太好,每次想买零食、玩具,家长都会说,这些不实惠,要把钱用在有需要的地方。虽然长大后工作能力突出,已经足支付自己想买的东西,但是每次买东西前,内心都有一个声音告诉 TA,“这个东西不实惠”。TA 需要跟这个声音解释:我想买这个东西是因为我需要,而且能让我获得开心。这样的自我辩解,常常让人感到格外疲惫。
3.自我认知不清晰
当一个人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时,很容易认为是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被信任,也不信任别人,认为一定要做一些事情证明自己,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价值。将个人价值过度绑定于他人的认可和外部成就,容易因外界评价影响自己的看法,并对他人的反馈表现得极度敏感。
比如,有些人在得到领导表扬时就瞬间能量满满,觉得自己很有价值,但当同事提出疑义的时候,就产生自我怀疑,容易陷入自证。
频繁陷入自证
其实是在消耗你自己
1.精神内耗
频繁陷入自证的人,时刻准备着“备战”,不断反刍自己做的事情、说的话,想办法向别人证明自己。这种状态很消耗一个人的精力,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过于依赖他人的评价,会因为他人的评价影响自信心,使自我价值感降低。同时,在自证的过程中,强化了“我没做好”的认知。
2.影响社交
总是自证,并不会让人觉得你说得是正确的,反而可能会让身边的人认为你听不进去意见、团体合作性差,感觉跟你沟通很累,逐渐被群体边缘化。亲密关系中,容易让伴侣认为你在争吵而影响关系。
自证者容易吸引操控型的人,是 PUA 者的完美猎物,因为他们的否定行为会让你拼命证明自己。在自证的过程中,也会显得你没有自信,反向影响他人对你的评价。
3.个人发展
自证也意味着拒绝他人建设性的意见,同时错失了可以提升自己的机会。害怕面对他人的批评,就会逃避有挑战性的工作,缺失了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
在不断自证寻求认可的过程中,缺少了追求自我实现的信念,即使获得了别人的认可,也是一种摆脱了负担的感觉,并不是因成就感而发自内心的快乐。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如何跳出“自证陷阱”?
1.自我觉察
生活中,要有意识地觉察自己是否经常陷入“自证陷阱”。你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自我审视:什么样的情景容易引起你自证冲动?在自证时激发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哪个方面?是通过什么方式自证的?
例如,“我要证明给他们看我是有能力的”“总是反复回想被误解的事情,让自己很难受”,尤其是那些证明了自己也没有获得满足感的事情。
当我们识别出这些模式后,关键在于“转向”:将“自证”的能量从“向他人证明”转向“为自己构建”。例如,把“证明我有能力”变成“去做一件让自己感觉有能力的事”。
2.修复创伤
学习自我关怀,以支持和理解自己的方式对待自己。温柔地拥抱成长中那个被严厉对待和批评的自己,允许自己做的不完美,允许别人有不一样的声音。
例如,觉察到自己想自证时,无论他人是否理解,自己都给予自己更多的理解,而不是指责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迷茫时给自己更多的耐心,而不是催促自己赶紧解决问题,让自己更焦虑。
3.转换思维模式
从“我做不好”的思维中跳出来,练习说给自己说“我不知道”“做错了也没关系”。
借用最近网络流行的一个词“那咋了”来告诉自己,不自证也不会怎么样。有一首歌里的歌词很火,“如何呢?又能怎?”,虽然听起来让人觉得很难沟通,却也不失为一种摆脱自证的好方法。
4.责任还给对方
我们需要意识到,有时候一些事情并不是我们的错,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其实,有时候对方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并不是真的想知道真相,而是看你为了自证的表演,或者是为了把责任推给你,严重一些的是一种 PUA 的精神霸凌。可以学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例如,同样用提问的方式把焦点还给对方,而不是自证对方的问题。
最后,在调整自证模式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经历选择合适的方式。而且,不用给自己压力,留给自己成长的时间,防止把跳出自证陷阱当成另一种自证。如果自己无法独自调节,可以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必要时可以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策划制作
作者丨樊亚奇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心理治疗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策划丨王梦如
责编丨王梦如
审校丨徐来 张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