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下午,“粤韵同源 华章共续”广西粤剧交流推广活动在广州市红线女艺术中心启幕。作为纪念红线女诞辰10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活动以致敬艺术大师、深化粤桂文化交融为核心,通过经典剧目展演、专题展览、学术座谈三大板块,串联起两广粤剧的同源脉络,为羊城观众呈现一场兼具传承厚度与创新活力的粤剧文化盛宴。
广西粤剧经典剧目展演:《女驸马》之“洞房”。
三大板块:多维呈现广西粤剧魅力
广西粤剧经典剧目展演以“南派薪传”“民族华章”“经典承续”为三大篇章,精选《芦花荡》《西河会妻》《合浦珠还》《海棠亭》《女驸马》《乾隆点状元》《目连救母》等经典及新编剧目选段,让南派粤剧的刚劲与细腻尽数展现。演出汇聚业界重磅阵容: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得主欧凯明,梅花奖获得者梁素梅、琼霞等名家登台献艺,唱腔婉转处动人心弦,武打刚劲时张力十足。展演尾声,更有致敬红线女的合唱经典曲目《荔枝颂》,熟悉的旋律伴着粤韵悠长,将活动氛围推向高潮。
合唱经典粤曲《荔枝颂》,致敬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
在红线女艺术中心同步开启的广西粤剧专题展览,将持续一周。展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梳理广西粤剧在各地市的传承脉络,重点呈现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艺术形式守正创新等方面的实践成果。
专题展览开幕后,粤桂两地粤剧艺术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粤剧的当代传承与发展展开深度对话。大家各抒己见,共同探讨传统艺术如何在新时代突破边界、焕发新生,为两广粤剧合作搭建起思想交流的桥梁。
广西粤剧经典剧目展演:《海棠亭》之“咏堂”。
名家视角:解码广西粤剧的独特气质
作为广西籍艺术家,欧凯明虽长期在广东发展,却始终心系家乡粤剧。“广西粤剧有一种特别的气质——既有传统粤剧的醇厚韵味,又带着广西山水的灵动灵气。”他在座谈中坦言,这种艺术不刻意追求华丽,却在朴实中见功底、在细腻中显深情,“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艺术品格,这也是它最打动我的地方。” 在他看来,艺术传承的核心是情感传承:“我对广西的眷恋,不仅是对故乡的牵挂,更是对家乡粤剧人坚守舞台的敬意。这份情感,让我愿意一直为广西粤剧的发展尽一份力。”
作为红线女的关门弟子、梅花奖得主,琼霞用“同源异彩”“以人为本”“活态传承”三个关键词,表达对广西粤剧的观察与期待。 她分享了自己在广西的创作与演出经历:“广西粤剧不仅完整保留了南派技艺的精髓,还融入了本土民族的表演风格,呈现出质朴清逸的独特风貌——这种承基因、接地气的特质,正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 谈及传承,琼霞特别肯定广西在人才培养上的努力:“当地为年轻演员搭建了很多学习平台,从基本功训练到剧目实践,每一步都做得扎实。同时,广西还积极推动两广联合创排剧目、建立艺术人才数字档案,这些举措都为粤剧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两广粤剧传承发展交流座谈会上,粤剧名家和学者各抒己见。
广西粤剧:南派代表与文化纽带
南都记者了解到,广西粤剧是粤剧重要分支,也是南派粤剧的核心代表——它完整继承了南派粤剧的艺术风格,以“真刀真枪的武打、硬桥硬马的功夫、慷慨激昂的唱腔、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为特色,保留了更多古老排场与程式,风格质朴粗犷,尽显岭南艺术的刚健本色。
在多民族聚居的广西,粤剧更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文化纽带。它融合汉族与壮族等多民族文化元素,创排剧目常围绕岭南故事、民族团结等主题展开,既符合各民族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在潜移默化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广西粤剧专题展览在红线女艺术中心同步开启。
此外,广西粤剧还肩负着对外文化交流的使命。自 2013 年起,南宁市通过举办中国 - 东盟(南宁)戏剧周、“文化走亲东盟行” 等活动,推动广西粤剧走出国门。如今,随着南宁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广西粤剧更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桥梁,为构建中国 — 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文化力量。
成果丰硕:学术与人才双轨并行
广西对粤剧的保护与传承始终多措并举,成果显著。学术研究方面,已出版《广西粤剧剧本精粹》《广西粤剧百年图史》等著作——其中《广西粤剧百年图史》作为全国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成果,是首部系统梳理广西粤剧发展史的专著,填补了该领域的学术空白。
人才培育方面,广西目前拥有冯杏元、梁素梅两位粤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们深耕舞台与教学一线,为广西粤剧培养了大批青年人才。
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欧凯明,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梁素梅、琼霞,现场倾情献艺。
另据介绍,下一步,广西将进一步深化与广东在粤剧领域的合作,重点围绕剧目创排、人才培养、传承发展三大方向发力,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共同推动粤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罗彦清 通讯员 许燕滨
图片由红线女艺术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