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健康系统与各医疗援疆单位、援疆工作队一道,倾力服务各族群众,让各族群众在健康路上紧紧相依、携手前行,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可可托海的“健康守门人”
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可可托海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陲小镇,以哈萨克族居民为主,还居住着汉族、蒙古族、回族等十多个民族。“可可托海”在哈萨克语中意为“绿色的丛林”,小镇被巍峨的群山环抱,景色怡人。然而,可可托海还有中国西部寒极之称,其极端低温达到零下51.5摄氏度。受自然环境和交通状况影响,这里的医疗卫生基础相对薄弱。
2023年,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姚熠飞结束了6年基层服务期。当时,拥有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专业背景的他,有机会回到大城市。然而,姚熠飞最终选择继续留在基层。受到老师“凡要向上生长,必先向下扎根”教诲的感召,姚熠飞来到可可托海镇,并于2024年9月任可可托海镇中心卫生院院长。
基层群众健康意识较为薄弱,“小病忍、大病扛”是常态。做好宣传教育和健康随访,并在随访时免费给患者诊治,这是姚熠飞接任院长后推行的工作。
4月的可可托海,冬雪初融,姚熠飞踏上了基层随访的路。出发时,他特意在随访包里放了一套小针刀器械,小针刀疗法是他最擅长的中医技术。
姚熠飞到达赛力克别克家时,这位哈萨克族汉子正在修理马具。见到姚熠飞,赛力克别克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热情地迎上来。“姚医生,你怎么来了?快请进!”这并不是姚熠飞第一次来到他的家里,两人早已熟稔。
“来给您量量血压,最近身体怎么样?”姚熠飞曾为解决语言不通问题学过哈萨克语,可以跟赛力克别克简单交流。姚熠飞注意到,赛力克别克起身给他倒茶时,动作明显不利索,脸上闪过一丝痛楚。“您的腰这样多久了?”“老毛病了,10来年啦。”赛力克别克苦笑着说,“原来贴点膏药就能熬过去,最近疼得厉害,晚上睡不好觉。”
姚熠飞便为赛力克别克做了详细检查。“这是腰肌劳损合并腰椎小关节紊乱,我带来的小针刀正好能治这个病。”姚熠飞找准穴位,用小针刀精准地松解了粘连的筋膜。不到10分钟,治疗结束。赛力克别克小心翼翼地起身,惊讶地发现腰部轻松了许多,刺痛感明显减轻。“神奇!真是太神奇了!”赛力克别克惊喜地说。
后来在卫生院,姚熠飞又为赛力克别克进行了两次小针刀治疗。配合其他中医治疗,赛力克别克的腰痛基本消失,行动自如。
6月下旬,姚熠飞接到赛力克别克的邀请,到夏牧场做客。毡房里,手抓肉香气扑鼻。姚熠飞弹起了冬不拉,和哈萨克族群众一起载歌载舞。
“我曾经以为,基层需要的是全能医生。后来发现,这里并不需要超级英雄,只需要不离开的人,像红柳一样把枝叶伸向天空,却把根深深扎在这片土地。”姚熠飞说,他要做可可托海的一棵红柳。
高海拔村的健康“心”生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驻村工作队发挥着独特而关键的作用。其中,卫生健康系统的干部着重做好医疗帮扶工作。
和田地区策勒县恰哈乡喀拉塔什村位于昆仑山南麓海拔近3000米的河谷里。这里氧气较为稀薄,气候较为寒冷,生活着许多维吾尔族群众。2023年7月至2025年4月,和田地区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科科长卫明丽在这里担任第一书记。
2024年10月,卫明丽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开展常态化入户走访时,发现村里有2名疑似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学生。经询问家长得知,两个孩子从小心脏不好,但因为经济原因一直没有接受治疗。“国家有政策,对先心病儿童可以进行医疗帮扶。”卫明丽的话点燃了患儿家庭的希望之光。
驻村工作队的爱心接力悄然展开。一方面,带着两个孩子进行筛查,确定符合先心病治疗指征和救助条件。另一方面,对接和田地区卫生健康委,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与乌鲁木齐市儿童医院取得联系,提供交通和住宿保障。
之后,两个孩子在乌鲁木齐市儿童医院成功进行手术。经过医保报销和公益基金帮扶,两个孩子的治疗费用最终个人支付0元。
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卫生健康工作者或立足岗位职责,或驻村进行帮扶,为各族群众送去健康关爱,让民族团结之花持久盛开。
广东的亲人要回来了
“徐主任,听说不久后你们要到医院来进行学术交流,我们都盼着您呢!”近日,在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副主任徐向东刚刚做完一台手术,便收到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医生发来的信息。温暖的字符,熟悉的名字,把他的思绪拉回到那段难忘的援疆岁月。
2024年5月,徐向东跟随新一批援疆医疗队,踏上了喀什的土地。对于喀什,他的第一认知来自援疆前辈:多民族聚居地区,医疗技术水平与广东省差距较大。
到达喀什一院后,徐向东担任乳腺甲状腺外科主任。该科室2018年初建,基础相对薄弱,徐向东是第一批帮扶该科室的甲状腺领域专家之一。
“患者大部分是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有些患者来院就诊后,对喀什一院没有足够的信任,转而去乌鲁木齐等大城市治疗。”针对科室的实际情况,徐向东给自己的援疆工作定下具体目标:提升科室技术水平,完善科室管理制度,培养科室年轻医生,让当地各族群众能够在“家门口”看好病。
很快,徐向东完成了援疆生涯的第一台手术。一名49岁的维吾尔族患者胸内有一个成人拳头般大小的甲状腺肿物。该肿物严重挤压气管,如不尽快进行开胸手术,患者随时会因呼吸困难发生生命危险。但开胸对身体造成的创伤较大,且恢复期长。临床诊疗经验丰富的徐向东提议,实施颈部切口的胸内甲状腺肿切除术。手术非常顺利,徐向东通过颈部切口将巨大甲状腺肿物完整切除。
随后的日子里,徐向东手把手带教,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生,还收了两个年轻徒弟。许多大手术从原来需要徐向东操刀,慢慢地发展为当地医生可以独立操作。一心一意地付出,让徐向东收到了3份沉甸甸的奖励——由喀什一院授予的“最美科技工作者奖”“门诊贡献奖”“手术量贡献奖”。
结束援疆工作回到广东后,徐向东依然和喀什一院保持联系。“我早已把喀什当作第二故乡,把科室的医护人员当作自己的亲人。在与同事和患者的日常相处中,我真切感受到各族群众血脉相连、情同手足。”徐向东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早已深深植根于大家心底。
据了解,自2010年广东省启动对口支援喀什工作以来,中山大学全面对接喀什一院援疆任务,累计选派援疆专家252名,约占广东省援疆总人数的70%。中山大学援疆医疗队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