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
“马君虚怀若谷,不自以为足,每一章成,必挟稿以相商。南北城相隔十余里,烈日如炉,马君挥汗奔走无难色。”在《北平旅行指南》的前言中,名作家张恨水这样写道。民国时出版的几十种北京旅行指南中,本书口碑最佳,1935年8月出版后,“首印万余册,瞬间售罄。及时编修增补后,至1936年4月已出至第三版,短短几个月销售达数万册,成旧都一时之热销书”。
1937年第四版时,吴佩孚为其题签,于右任、宋哲元、秦德纯等留墨。多位学者引用过书中内容,1997年7月和2008年4月,北京燕山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两次再版本书。
至于“马君”,即马芷庠(自署为编者,实为作者),居京20年,一直从事新闻工作,1920年任北平市新闻记者公会执委,后主持经济新闻社。
马芷庠是江苏东台人,可能不擅京话,比如书中把名菜“它似蜜”误写为“塔斯密”,引人好奇:一位外地人,为何能编出最好的《北平旅行指南》?
竟记下190处古迹景点
现存最早的北京旅行指南类书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张爵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张爵是北京人,因“护驾有功,书办年久,升锦衣卫”,后“掌街道房事”,书中罗列出1170条胡同名,但“胡同浩繁几千条之间,一举目而毕见”。
此后有《日下旧闻》《帝京景物略》《宸垣识略》《都门纪略》等,内容严谨,但属于“用史笔写旅行指南”,不实用。民国初期,涌现出《新北京指南》《实用北京指南》《北京便览》等,又太商业化,属“用后即扔”类读物。
1927—1937年,是中国旅游业空前发展的时期。一方面,随着北伐成功和经济发展,高收入人群产生了旅游消费的需求。另一方面,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中国知识界发出“旅游救国”的呼声,黄伯樵(曾任京沪铁路管理局局长、中国工程师学会总会会长)指出:“老于旅行者,对于国中地理、历史、经济、风尚等等,恒有普遍之认识,即对于国家往古来今,有整个之认识,而惟认识其国家,始油然而起爱护其国家之心,不待勉强而致。”
1933年6月,袁良出任北平市长,时《塘沽协定》刚签订,战争风险仍存的北平该如何发展?袁良提出利用古迹优势,发展旅游业。据学者季剑青钩沉,当时曾计划筹资250万美元,20%修缮古建筑,50%铺设道路,30%用于旅游局。还计划将中南海的北洋总统府改成能容纳800名旅客的现代化宾馆。
《北平旅行指南》主动响应了市府规划,一开篇便是“古迹名胜之部”,多达11章、238页,几占全书篇幅的一半,并配大量图片(全书共配图265张),共介绍190处古迹景点(故宫、颐和园等均只算一处),连二闸、和尚坟、槐树庙、朱昌祚墓、朝阳洞等“冷门景点”都有详细介绍,堪称集大成。
用详录“硬刚”泼污者
上世纪20年代,日本名作家芥川龙之介曾到北京旅游,竟“把中国魂骂了一顿,说个一钱不值”,这成了北京人的心中之痛,所以《北平旅行指南》特别注重对北京精神的正面介绍。
旧旅行指南中,常有防骗提醒,如《都门纪略》称:“京师小绺(即小偷),最为可恶,外省士子来京时,不敢偷窃;揭晓后旋里,百端缠绕,不容空过,竟敢起去车挡,众人蜂拥,狼狈为奸。人在车上,原难照顾前后,有一妙策,下车远远立看,其计穷矣。”
在1919年出版的《大中华京师地理志》中,亦记外国饭店是“中国伟人、党魁、豪商、巨骗住此”。
《北平旅行指南》删去此类内容,对不得不写的暗面,也做了处理,如“妓院”一节,特别说明:“曩者公家取放任主义,但彼时阶级界限较严,洁身之士,每以涉足花界为污点。”
为呈现北京文化底蕴,马芷庠记录了9处名人墨迹(杨继盛、李鸿章、翁同龢、樊增祥等),还把文化人物写入城市介绍,记现代诗画家87人、雕刻艺术家45人。
如当时京城画坛领袖徐燕荪,记为“擅长人物仕女,仙佛鬼判,笔力遒劲,古朴丛茂”“北宗山水亦所兼长,从游门下者颇盛”。再如溥心畲,记为“专画山水,工书,为华北有数之名家”。
《北平旅行指南》还记录了许多正能量的老北京民俗,如每年十二月初七的雍和宫“烧线亭子”,将线做的亭子和一老一少的二纸人放水上,用火烧掉,线亭即风波亭,纸人即岳飞父子。
扬北京正气,意在硬刚当时日媒“不曰我为兵匪交加毫无秩序之国家,即谓民俗粗野,素有排外恶习”的丑化宣传,《北平旅行指南》有担当。
留下佳作,却模糊了生平事迹
马芷庠能写好《北平旅行指南》,一是在市长袁良组织下,汤用彬、陈声聪编纂了《旧都文物略》,作为“旧都文物整理计划”的宣传品,马芷庠或得到专业学者的研究支持;二是得到张恨水等人帮助;三是马芷庠作为老记者,腿勤笔勤,1940年仍参与一线报道,为《新民报》半月刊撰写了《海会寺孤儿院》,《北平旅行指南》中的许多记录可能是亲自采访得来。
如天桥一节,记“躀(音如冠)跤”,称:“天桥躀跤人才辈出,如沈三、宝三、张狗子等均为杰出人才……民国廿二年(1933年)间,曾有俄国大力士某氏来平表演,沈三几度往访,欲与其当众比武,并声明死伤无怨,结果该大力士竟未敢与试。”“近来沈三已息影林下,专以卖药为生,并收有一徒名牛德春,彼能以单手断石,亦一特长也。”
这类信息,非媒体人难确知
在《北平旅行指南》中,还留下老北京西餐馆、澡堂、小吃、电影院、照相馆等的发展足迹,后来的研究者几乎都引用过书中内容。此外还以漫画形式,记录了老北京流动摊贩的日常状态,配以张醉丐的打油诗。张醉丐是福州人,在当时京城发行量最大的小报《实报》上常发表打油诗,人称“张打油”,不利用媒体关系,不易请他来写诗。
《北平旅行指南》销量大,但在旧书市场上,初版已难见,即1937年的四版,品相较完整者也曾喊价到5000元。写“实用”的书不易,作者要花许多功夫,能写成“经典”,则堪称奇迹,还需作者有情怀、积累和底蕴。
《北平旅行指南》受赞,可知道马芷庠的人却不多,其生平事迹已难钩沉。功业存,人已去,这或许正是低调一生的马芷庠先生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