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视频 | 章乐
编辑 | 袁月
导语:死亡,从不是冰冷的句号,而是关乎生命最后阶段如何守住尊严与体面的重要命题。为了让更多人读懂“生命终章的温柔”,#科普专家说慢病#栏目特邀请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安宁疗护负责人、疼痛科主任医师路桂军教授,带大家理解死亡,读懂安宁疗护的真正意义。
本期话题:当至亲走到生命尽头,做好陪伴比谈论死亡更重要
路桂军教授:关于死亡这个话题,其实不存在“能不能接受”的问题,因为死亡是必须接受的。只是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强一些,能更好地面对;有些人承受能力弱,可能难以承受,但即便如此,也必须去承受。
我们经常这样跟患者家属说:如果你的至亲罹患重病、走到生命尽头,这件事其实有两方面意义。一方面,这意味着至亲的人生可能已到最后阶段;另一方面,你的亲人是在用最后的时光,给你上一堂生死课。因为在整个社会环境中,没有第二个人的生死,能像至亲的生死这样对你产生如此强烈的触动,这会让你进入一个思考生死的过程。
另外,虽然至亲陪伴你的时光长度被限制了,但此刻时间仍在、亲人仍在,你可以尽情加深爱的表达,把平时没做过的、没说过的,都在这段时间里完成。
在安宁疗护中,当死亡真正来临时,你会发现,很多以往被忽略、丢掉的东西,比如爱、留恋等,还有曾经不在意的事物,都重新被找了回来。其实这段时光本身也是人生中最珍贵的,关键看你如何看待。
面对至亲罹患重病、走到生命尽头的情况,在沟通方面我们一般建议“需供匹配”:当患者想知道病情、想聊生死时,你就告诉他;当患者不想谈这些话题时,我们也可以不谈。并非必须聊生死,做好陪伴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