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天学习从中医视角系统认识 “嘈杂” 这一胃部不适病症,并掌握其辨证分型与对应治疗方法。
嘈杂
【概述】
嘈杂是胃中有似饥饿、空虚伴灼热的一种感觉。或进食后可暂缓一时,或虽嘈杂而食欲并不佳。俗称“嘈心”或“心嘈”。
《金匮要略》曰:“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即是嘈杂之证。明·唐椿《原病集》曰:“嘈杂乃心中似饥,烦杂不安,懒于饮食,谓之心嘈。”《医学正传》曰:“嘈杂之为症也,似饥不饥,似痛不痛,而有懊恼不自宁之况者是也。”《古今医统》曰:“倏而腹中如火发,腔内空空若无一物,似辣非辣。”这是嘈杂的又一种临床表现。嘈杂常是某些胃疾的前期症状,可发展为胃脘痛或噎膈、反胃等。《医学统旨》指出:“得斯疾者,不可轻视,必须早治。”
【病因病机】
《景岳全书》曰:“此证有火嘈,有痰嘈,有酸水浸心而嘈,又有误用消伐等药,以致脾胃亏损,血少嘈杂。”其为病“多由脾气不和,或受伤脾虚而然。”盖脾虚运化不健,则停痰聚饮;或阳气下陷,阴火沸腾;或营血生化不足;或“脾虚,木火得以乘聚”(《慎斋遗书》),因而发生嘈杂。
《类证治裁》曰:“嘈杂与吞酸一类···胃之精微不行,浊气攒聚,为痰为饮,都从木气化酸。肝木动摇中土,中土扰扰不安。故嘈杂似饥,求食自救。得食稍止,止则复作。”
【分型论治】
“大抵食已即饥,或虽食不饱者,火嘈也;痰多气滞,似饥非饥,不喜食者,痰嘈也;酸水浸心而嘈者,戚戚膨膨,食少无味,此以脾气虚寒,水谷不化也。”“所以治此者,不可不先顾脾气”(《景岳全书》)。
1.脾胃气虚
〔主症〕嘈杂似饥,喜得甜热食物,食后暂缓。倦怠少力,胃脘隐痛,或泛清酸水。苔白滑,脉细滑。
〔证候辨析〕大病之后,元气未复。或忍饥劳倦,或克伐太过,脾胃元气被戕,故嘈杂似饥,而得谷求安。或因产后亡血,或因思虑伤脾,脾胃营血不足,而嘈杂懊恼,可见面色少华,心烦少寐,脉象细弦。
〔治法〕补益脾胃。
〔方药〕
(1)五君子煎(《景岳全书》):党参15g,白术10g,茯苓20g,甘草10g,干姜5g。
(2)柔脾汤(《养生必用》):黄芪30g,熟地30g,白芍10g,甘草10g。
(3)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黄芪30g,芍药15g,饴糖15g,桂枝10g,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7枚。
〔随症加减〕兼有脾胃阴虚者,加玉竹30g,黄精30g;有泛酸水者,加吴茱萸4g。
〔临证心得〕五君子煎适用于脾胃阳气虚衰之嘈杂;柔脾汤适用于气营两虚之嘈杂;黄芪建中汤适用于中气不足之嘈杂。《景岳全书》曰:“地黄得土气之最厚者也,其色黄,土之色也;其味甘,土之味也。得土之气(味)而曰非太阴、阳明之药,吾弗信也。”地黄治疗脾胃气阴不足之嘈杂甚效。
2.停痰郁火
〔主症〕中脘似饥如灼,胸膈懊恼,食欲欠佳,食后饱胀,嗳气泛酸,口苦或渴。苔腻,脉细弦。
〔证候辨析〕此证始由脾胃气虚,健运失职,以致停痰聚饮,郁而化火。或肝木不和,摇动中土,中土扰扰不安,嘈杂似饥。多为实中夹虚之证。
〔治法〕化痰清泄,兼益脾胃。
〔方药〕
(1)三圣丸(《证治准绳》):白术10g,黄连3g,橘红5g。
(2)温胆汤(《千金方》):茯苓30g,甘草10g,半夏10g,橘红5g,竹茹10g,枳实10g。
(3)和中汤(《古今医统》):党参20g,白术10g,茯苓20g,甘草10g,半夏10g,陈橘皮5g,黄连3g,粳米15g。
〔随症加减〕嘈杂而伴灼热感(烧心)明显者,加炒山栀10g,大青叶20g;苔滑腻痰盛者,加栝蒌皮10g,竹沥半夏10g。
〔临证心得〕三圣丸适用于痰火嘈杂;温胆汤适用于痰浊停聚之嘈杂;和中汤适用于脾胃虚弱而夹痰火者,或因土虚木火乘扰之嘈杂。
【验案举例】
案一
张某,男,45岁。
初诊日期:1994年9月26日。
有胃病史20多年,每逢天气稍凉,即感胃脘嘈杂,黎明为甚。食欲尚佳,食后微胀。嗳气泛酸均少。大便稀溏,多转矢气。苔薄白,脉沉细。
数次胃镜检查,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红斑渗出性胃炎。曾服用“洛赛克”,并较长时间服用“雷尼替丁”,未能解除嘈杂。
处方:生黄芪20g,炒党参10g,炒茅术10g,炙甘草10g,赤芍10g,茯苓30g,白及10g,制乳香3g,没药3g,淡吴茱萸4g,败酱草20g,7剂。
复诊:黎明时嘈杂,食后微胀,便溏。苔脉同前。
处方:生黄芪30g,炒党参20g,炒茅术10g,白术10g,炙甘草10g,赤芍10g,茯苓30g,白及10g,制乳香3g,没药3g,淡吴茱萸4g,川连3g,甘松5g,桂枝10g。
前方服14剂后复诊:嘈杂未瘥,食后不胀,大便正常。脉细滑不沉。
处方:前方去甘松,加淮山药30g,干姜5g,7剂。
四诊:前方服14剂,嘈杂已轻,仍便溏,杂有粘液。苔白滑,脉细滑。
处方:生黄芪30g,炒党参30g,制熟地30g,炒茅术10g,白术10g,炙甘草15g,赤芍10g,茯苓30g,白及10g,制乳香3g,没药3g,淡吴萸4g,肉桂5g,川连3g,诃子炭10g,7剂。
五诊:前方服14剂,胃无嘈杂饱胀,仍便溏有粘液。
处方:前方去川连、诃子炭,加炮姜炭10g,秦皮10g,7剂。以后胃病向安。
按:此例病史久长,苔白脉细,黎明嘈甚,大便溏薄,一派脾胃中阳不振表现。治宜补中温中,用药逐步加重,疗效亦日益显示。略用一味苦寒之品,盖为肠垢而设。至于处方中的白芨、乳香、没药,则是因胃镜检查见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器质性病变而加用的。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可以扩大中医望诊的视野,可以拓展中医处方的思路。藉彼之技,助我为用,或取或舍,辨证为主。
案二
张某,男,39岁。
初诊日期:1995年5月7日。
患者于1个半月前感口燥异常,大量饮水,同时多尿。继而食欲不振,食后作胀,得嗳较舒。空腹时嘈杂胃痛,午夜嘈杂殊甚。不泛酸水,大便干结。苔薄腻而黄,脉弦滑。
有饮酒史。起病以来,迭服“泰胃美”“三九胃泰”“西沙比利”等西药无效。化验可排除糖尿病。
处方:炙黄芪15g,炒茅术10g,炙甘草10g,赤芍10g,淡吴萸3g,桂枝10g,佛手片10g,沉香曲20g,蒲公英15g,半枝莲15g,全瓜蒌10g,7剂。
服后效佳,患者自动再服原方7剂。
复诊:诸症均和,食欲增加,大便正常。苔仍微腻而黄,脉弦滑。
处方:炙黄芪20g,炒茅术10g,炙甘草10g,赤芍10g,淡吴萸3g,川连3g,炒山栀10g,佛手片10g,沉香曲20g,羌活10g,炒神曲30g,瓜蒌仁10g,酒军3g,7剂。以后症情均和。
按:此例患者系酒客,察之苔黄腻,脉弦滑,内有郁热可知。起病时口燥并大量引饮(问诊时疏忽,未问喜热饮或凉饮),郁热之状可见。此种嘈杂为“停痰郁火”型,但宗张景岳经验,“不可不先顾脾气”。故以黄芪为君。嘈杂难忍亦为急迫之证,乃以甘草、芍药缓和之。为免损胃气,首次处方选用半枝莲、蒲公英等辛凉微寒之品以清热(石膏亦可选用)。佐用桂枝、吴茱萸开郁化滞,开发腠理,使同气相求,冀郁热得以外达。复诊时诸症已和,而苔仍黄腻,郁热未清,故改用苦寒泻热之二黄、栀子、仍佐以辛温之羌活宣散郁热,而竟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