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郑州人,刚从禹州回来,实在忍不住想说:对禹州6点印象
创始人
2025-10-20 08:55:59
0

嘴里还嚼着从禹州带回来的粉条,筋道里裹着点阳光的暖,忽然就想起郑州街头的烩面,浓汤滚着羊肉片,呼噜一口是急吼吼的香。同是中原地界的城,郑州像台转不停的钟,地铁里的人潮、商圈的霓虹,连风都带着点赶时间的劲儿;禹州却像灶上温着的茶,揭盖时冒的不是热气,是慢悠悠的日子味。这豫中小城,到底藏着多少郑州人没尝过的“慢滋味”?

印象1 神垕古镇钧瓷坊——窑火里的千年匠气

郑州的CBD立着玻璃幕墙的楼,反光晃得人眼晕;禹州神垕镇的巷子里,却堆着满墙的钧瓷坯,土灰色里藏着千年的讲究。清晨七点,我踩着青石板拐进“老李瓷坊”,刚到门口就闻见窑烟的味,混着点陶土的腥,比郑州早高峰的汽车尾气顺耳多了。

老李正坐在拉坯机前,双手沾着湿泥,转盘转得慢,他的手比转盘更慢。指节上的老茧磨得发亮,顺着坯体的弧度走,像在摸自家孩子的脸。“郑州的机器快,压出来的坯齐整,”他头没抬,指尖捏了捏坯口,“咱这手慢,慢才能觉出泥的脾气——哪块该薄点,哪块得厚点,泥说了算。”

窑房里堆着刚出窑的钧瓷,有的泛着天青,有的飘着红霞,裂纹像藏在瓷里的云。老李拿起一个茶盏,对着光转了转:“你看这开片,得等它慢慢凉,急了就炸了。”郑州的商场里,瓷杯摆得满货架,却没见过这样的纹路——不是机器刻的,是时光慢慢“养”出来的。

坊门口的老槐树下,几个老人坐着看瓷,手里的蒲扇摇得轻。有个穿蓝布衫的大爷指着我的鞋笑:“郑州来的吧?鞋底沾的都是水泥灰,咱这地上,只有泥和瓷渣。”我低头看,青石板缝里果然嵌着碎瓷片,阳光照上去,像撒了把碎星星。

印象2 禹州药市——药香里的市井晨光

郑州的早高峰,地铁门一开人就涌进去,连喘气都得赶节奏;禹州的早市,却从药香里慢慢醒过来。凌晨五点,我跟着人流往药市走,还没到街口,先闻见当归的辛、枸杞的甜,混着露水的凉,比郑州的胡辣汤味更勾人。

王大爷的摊子摆在巷口,木桌上铺着粗布,摆着一堆药材,旁边放着个黄铜戥子。他拿戥子的手稳,称药时眼皮垂着,像在琢磨什么大事。“要当归?得要岷县的,”他捏起一根当归,对着光看了看,“你看这纹路,跟郑州的地铁线似的,得顺溜才好。”

有个阿姨来买黄芪,王大爷不用秤,手抓了一把:“就你要的量,多了少了都不行。”阿姨笑:“你这手比秤还准。”他摆手:“干了四十年,药比自家孩子还熟——郑州的超市里,药装在塑料袋里,看不见摸不着,咱这不一样,得闻得摸得,才放心。”

巷尾有个熬膏药的摊子,大铁锅里的药汁咕嘟着,熬药的师傅拿着木勺搅,汗顺着脸往下淌。“得熬三个时辰,”他擦了把汗,“郑州的膏药快,机器轧的,咱这慢,慢才能把药劲熬出来。”我站在旁边闻,药香裹着热气往鼻子里钻,比郑州写字楼里的香薰更踏实。

印象3 颍河岸边——摆渡人的慢时光

郑州的黄河边,游人多,车也多,连风都带着点热闹;禹州的颍河边,却静得能听见水的声音。午后两点,我坐在河边的老柳树下,看老郑撑着摆渡船过来。船是木的,船帮上刻着纹路,像老人脸上的皱纹,船头摆着个粗瓷碗,里面的茶已经凉了。

“要过河?”老郑把船停稳,伸手拉我,他的手掌糙,却有力。船桨划进水里,溅起的水花轻,不像郑州黄河上的大船,马达声能盖过说话声。“郑州的船快,跑一趟半个钟头,”他望着水面,“咱这船慢,划一趟得一个钟头——你看那芦苇,慢慢晃,水慢慢流,急啥?”

河中间有只白鹭,贴着水面飞,老郑把桨停了停:“等它飞过去,别惊着。”我问他撑了多少年船,他说:“三十年了,从小伙子撑到老头。”水面上的云慢慢飘,船也慢慢走,我忽然觉得,郑州的日子像快进的电影,禹州的日子,是慢放的镜头——每一片芦苇、每一缕水波,都能看清楚。

到了对岸,老郑说:“别急着走,坐会儿。”他从船里摸出个梨,擦了擦递给我:“自家树上结的,慢着吃,别噎着。”梨的甜,带着点河水的凉,比郑州超市里的进口水果更对味。

印象4 张得镇粉条坊——粉香里的冬日暖意

郑州的超市里,粉条装在透明袋里,拿起来就能走;禹州张得镇的粉条坊,却得从磨粉开始等。初冬的上午,我蹲在作坊门口,看老杨漏粉条。大铁锅里的水冒着热气,他手里的漏瓢往下一沉,粉条就像银丝似的落进水里,飘着粉香。

“得等粉浆发酵三天,”老杨擦了擦额角的汗,漏瓢晃得匀,“郑州的机器漏得快,咱这手漏得慢,慢才能让粉筋道。”旁边的架子上,挂着刚漏好的粉条,冻得硬邦邦的,阳光照上去,像挂了串冰棱。

有个大娘来买粉条,老杨从架子上掰了一段:“你尝尝,嚼着有劲儿才是好的。”大娘嚼了嚼,点头:“比郑州买的强,煮不烂。”老杨笑:“咱这粉条,得晒够七天太阳,冻够三夜霜,急了就成面糊了。”

作坊里的磨粉机转着,声音轻,不像郑州工厂里的机器,轰隆隆的。老杨的媳妇在旁边揉粉团,手上沾着粉,脸上却笑着:“每天就漏两百斤,多了不做——慢工出细活,老辈传下来的规矩。”我摸了摸冻硬的粉条,凉丝丝的,却透着阳光的暖。

印象5 禹州博物馆——古陶里的时光回响

郑州博物馆的展柜,玻璃亮得能照见人,展品摆得整整齐齐;禹州博物馆的展柜,却像藏着老故事,古陶上的纹路,像在慢慢说话。上午十点,我站在一个龙山文化的陶鼎前,看它的口沿——有点歪,不是机器做的,是手捏的痕迹。

讲解员是个小姑娘,说话慢,指着陶鼎说:“这是四千年前的,你看这底部,还有烧火的印子。”我伸手想摸,她笑:“不能摸,但能凑近看——你看这纹路,是用手指划的,跟郑州的打印图案不一样,每一道都不一样。”

展厅角落,有个白发老人拿着本子临摹陶纹,毛笔蘸着墨,动作慢得能看见笔尖在纸上的停顿。“郑州的年轻人写字快,”他抬头看我,“咱这不一样,得慢慢描——你看这陶纹,古人画的时候,也没急着赶工。”

我走到一个钧瓷瓶前,瓶身上的红斑像晚霞,讲解员说:“这是‘窑变’,烧的时候不知道会变成啥样,得等窑凉了才知道。”郑州的工厂里,产品做出来什么样,早就定好了;禹州的钧瓷,却要等时光慢慢“变”,像过日子,不知道下一秒会有啥惊喜。

印象6 老城街巷——杂炣里的烟火温度

郑州的小吃街,喇叭声、叫卖声混在一起,吃碗面都得挤着;禹州的老城巷,却从杂炣的香味里透着闲。傍晚六点,我蹲在“老刘杂炣”的摊子前,看老刘往铁锅里下牛杂,汤咕嘟着,冒的热气裹着辣香。

“郑州的烩面浓,咱这杂炣鲜,”老刘手里的勺子搅得匀,“得用牛骨熬汤,熬四个钟头,少一分钟都不行。”他给我盛了一碗,撒上葱花和香菜:“尝尝,辣得轻,鲜得够。”我喝了口汤,鲜得暖到胃里,比郑州的火锅少了点冲劲,多了点温吞的香。

巷口的胡辣汤摊,老板娘正往碗里加花生:“咱这胡辣汤,不搁那么多胡椒,喝着不烧胃。”有个老头端着碗坐在小马扎上,喝得慢,时不时跟旁边的人聊两句:“郑州的胡辣汤快,咱这慢,喝着舒坦。”

远处的戏台上,几个老人在唱越调,调子软,不像郑州的KTV里那么吵。老刘的摊子前,人慢慢多起来,却没人催:“别急,都有份。”我咬了口手里的油饼,焦香里带着面的甜,忽然想起郑州的烩面——原来快与慢,辣与鲜,都是日子的味。

有人说禹州小,没什么好玩的,可我觉得,禹州的好,不是在景点的热闹里,是在老李慢拉的瓷坯里,在王大爷稳称的药材里,在老郑慢撑的船桨里——不是隔着屏幕能看见的,得亲自去,脚踩在神垕的青石板上,闻闻药市的香,喝碗热乎的杂炣,才能摸得着,记在心里。

下次,我还想再去禹州,再跟老李看一窑钧瓷出窑,跟老郑撑着船在颍河上漂会儿,再吃一碗老刘的杂炣——郑州的日子快,禹州的日子慢,快有快的活法,慢有慢的滋味,都是咱中原人过日子的真性情。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2026韩国首尔渔具钓具展|K... #当钓鱼成为一门艺术:2026韩国首尔渔具钓具展KOFISH前瞻 清晨的汉江泛起微光,岸边垂钓者手中...
柬埔寨驻海口总领事冲帮丹离任拜... 10月17日上午,即将离任的柬埔寨驻海口总领事冲帮丹礼节性拜会省外办,省外办主任戴贞与冲帮丹一行举行...
富水湖:那只长眠在烟波里的金龟 当无人机的镜头轻触富水湖的波心,那只伏在碧水里的金龟,便从云影里醒了——是五百里幕阜山的风,把它驮到...
菏泽市文旅产品推介会走进豫皖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胡云华 10月16日、17日,“花开濮阳·遇见菏泽”、“花开亳州·遇见菏泽”菏泽...
办理韩国签证流程是什么? 当规划韩国之旅的兴奋感逐渐沉淀,第一个需要跨越的现实关卡就是签证办理。许多人面对这一环节时常感到迷茫...
山间村落秋意浓,“村”游贵州正... 黔东南深山里,黄岗侗寨正以最鲜活的姿态,迎接属于它的高光时刻。 10月17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正式...
景区游乐设备厂家安装 景区游乐设备厂家安装:专业流程与关键要点解析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景区游乐设备的安装质量直接关系...
巨有科技智慧旅游平台:让“说走...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说走就走”的旅行已成为许多人追求自由与放松的方式。然而,这种随性的旅行方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