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秋季向冬季的过渡,其显著的气候转折与物候变迁,深刻影响着自然与人文活动。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主任田霞提示,霜降时节,中医养生要注意平补润燥,强身御寒。
一 秋补润燥、固表、益气
“补冬不如补霜降”,认为“秋补”比“补冬”更要紧。深秋五行属金,在人体五脏属肺。进补要以“润燥、固表、益气”为主。应多吃些梨、苹果、白果、洋葱、雪里蕻。少吃冷硬食物,忌强刺激、暴饮暴食,还要注意胃的保暖。“春天吃花,秋天吃果”,白薯、山芋、山药、藕、荸荠,都是这个时节适宜吃的食物。此外,还可以多吃些百合、蜂蜜、大枣、芝麻、核桃等食物,也很有保健效果。身体虚弱的老人喝点蜂王浆,早晚各服一次,对促进睡眠和通便有一定好处。
二 适量运动
秋季昼夜温差变化比较大,运动能给身体以良性的刺激,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处于紧张状态,有助于提高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从而更容易适应进入冬季后的气候变化。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如慢跑、散步、登山、太极拳等,适时有度地进行。每次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注意动与静的合理安排,不宜过度劳累,更不可经常大汗淋漓,使阳气外泄,伤耗阴津,削弱机体的抵抗力。
三 控制睡眠时间
秋天易疲乏,会有赖床习惯。当长时间睡眠后,往往会觉得越睡越困,甚至还感到头晕恶心。入睡时全身新陈代谢速率会大大降低,睡眠时间过长会导致体内细胞缺氧,尤其大脑的中枢神经会被过度抑制,反而导致细胞衰老加速。
四 收神敛气缓秋悲
从藏象说来看,肺与秋气相应,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变化特别敏感。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常会让人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所以还应注重调摄精神养生。应有“心无其心,百病不生”的养生素质,养成不以物喜、不为己悲,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以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
五 防止感冒
天气干燥,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就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故此时节被称为“多事之秋”。
因此,养生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要顺应秋天的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做到“秋冻”有节,与气候变化相和谐。
【本期专家】
田霞
沈阳市名中医 主任中医师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科主任
个人简介:从事临床工作20年。在康复医学方向发挥中医药的优势,针对肝病常见的肝硬化腹水、腹胀、腹痛、黄疸、失眠等制定了系统的诊疗方案,并在临床推广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同时对于各种骨与关节软组织疼痛、带状疱疹、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经验。把康复的理念推广至“治未病”,关注亚健康人群的康复,中医内治外治相结合,发挥中医优势:辨证论治、整体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