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播客节目由豆包 AI 根据本文内容智能生成
10月17日,小道消息疯传杨振宁逝世。
10月17日17时48分,红星新闻记者拨通西湖大学创始人施一公的电话,询问网传杨振宁先生逝世消息是否属实。就此,施一公回复记者称:“不要信网上的,不要以讹传讹。”
10月18日中午,新华社发布消息,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基于对中国社会“大人物”逝世消息发布流程的了解,杨振宁先生大概率在10月17日就已经实际去世,经上报组织讨论确定其讣告内容和治丧委员会名单,再汇报更大领导批示同意后,新华社才会发布讣告。
也有一定概率是杨振宁先生10月17日处于病危临终状态,10月18日凌晨去世,相关单位用一上午时间走完了讣告确认的全部流程。
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情况,施一公在10月17日接受媒体采访时都不应该私自确认杨振宁去世的信息,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不能确认去世信息,和用“不要以讹传讹”的说法断然否认去世信息,其实是有很大差别的。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
前者意思是“尚无证据证实”,后者意思是“我有证据证伪”。
前者是负责任的态度,而后者,显然是不负责任的态度,也会一定程度上透支自己的信用。
如果是一位政治人物这么做,我并不会感到意外,但作为一名科学家这么做,我是很不理解的。
当然,我还是倾向于以最大的善意来揣测施一公。
要么,他在17日的时候知道杨振宁已经病危的信息,但作为亲近的后辈,情感上不愿意接受大家讨论杨振宁先生逝世的话题,所以选择用强烈的语气来否认。
但是,杨振宁毕竟已经是100多岁的老人,病危意味着多高的风险大家都是了解的。在这种时候坚决否认逝世传言,显然是不够理智的。
要么,他在17日并不了解杨振宁已经病危的信息,所以在被记者问到时,当作一般的网络谣言来加以驳斥。
但是,面对杨振宁逝世这样的传言,面对官方媒体记者的正式采访,不加求证核实就用很绝对化的语言来驳斥,其实是不太负责任的。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我站在施一公的位置,被记者问到杨振宁逝世传言时,我会这么回应:
我并不掌握相关情况,也建议大家不要轻信网络信息。大家真正关心杨先生的健康,应该尽量减少对他的打扰和猜测。
最后再强调一下,指出这个问题,并不是我对施一公先生有任何负面评价。在情感层面,我是完全能够理解他做法的。
只是觉得,这样透支信用真的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