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冬季,低温天气像一道无形的屏障,将游客拦在景区门外,曾经热闹的步道变得冷清,热门的游乐项目门可罗雀.
山水景观因草木凋零而失色,水乐园、漂流等业态因天气原因被迫暂停——景区能提供的体验大幅缩水,难以吸引游客专程到访,因此,大多数的景区只能被迫“冬眠”,等待下一个春天......
如何打破困局、找到新的增长引擎,成为每一位运营者亟待解决的难题。
而温泉,正是破解景区冬季运营困境的 “金钥匙”。它天生契合冬季游客对 “温暖体验” 的核心需求,能将冬季的 “寒冷劣势” 转化为 “独特优势”,为景区注入强劲的冬季活力。
那么,温泉究竟能从哪些方面助力景区冬季运营,扭转淡季颓势呢?
首先,温泉能成为景区冬季的 “核心吸引物”,有效拉动客流。
冬季游客出行意愿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足够有吸引力的体验项目。温泉凭借其 “温暖、养生” 的属性,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景区可围绕温泉打造冬季专属体验,比如在温泉区搭配雪景、灯光,营造 “雪地泡温泉” 的浪漫场景,或推出主题温泉活动,像圣诞温泉派对、元旦温泉倒数等,让温泉成为游客冬季出行的 “必选项”。就像日本北海道的登别温泉,依托冬季积雪与温泉的组合,每年吸引大量游客专程前往,冬季客流量反超夏季,成为当地冬季旅游的核心动力。对国内景区而言,引入或升级温泉业态,能快速抓住游客的冬季消费需求,让冷清的冬季景区重新热闹起来。
其次,温泉能带动景区多业态联动,提升整体营收。
单一的温泉体验或许只能带来门票收入,但将温泉与景区现有业态融合,就能构建完整的消费闭环,大幅提升营收空间。
景区可设计 “温泉 + 住宿” 套餐,推出带有温泉泡池的特色客房,吸引游客过夜,延长停留时间;联动餐饮业态,推出 “温泉 + 冬季暖食” 组合,像温泉搭配火锅、热红酒等,满足游客的味觉需求;若景区周边有滑雪场、民俗体验区等资源,还能打造 “温泉 + 滑雪”“温泉 + 民俗” 等一站式套餐,让游客在景区内产生多次消费。长白山万达度假区就是典型案例,它以温泉为枢纽,联动滑雪场、度假酒店、民俗区,形成 “白天滑雪、傍晚泡温泉、夜间享美食” 的消费链条,冬季整体营收大幅增长,有效对冲了淡季风险。
再者,温泉能助力景区打造冬季品牌标签,增强长期竞争力。
在游客心中,多数景区的冬季形象模糊,缺乏独特记忆点。而温泉能为景区赋予鲜明的冬季特色,帮助景区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景区可结合自身温泉资源的特点,比如地质成因、养生功效等,挖掘背后的文化故事,通过冬季主题活动、系列宣传,强化品牌认知。南京汤山温泉就是如此,它借助 “皇家温泉” 的历史背景,每年冬季举办温泉文化节,推出养生论坛、非遗展演等活动,逐渐在游客心中建立起 “冬季温泉康养胜地” 的品牌形象,不仅带动了当年冬季的客流与营收,更提升了景区的长期品牌价值,为后续冬季运营奠定良好基础。
图源网络
最后,温泉能满足游客的冬季养生需求,拓宽客群范围。
冬季是养生的黄金季节,越来越多游客注重冬季的健康保养,温泉的 “养生属性” 恰好契合这一需求。
景区可针对不同客群,推出差异化的温泉康养产品:为中老年客群设计中药养生温泉、配套理疗服务;为女性客群推出美容养颜温泉,搭配面膜护理、养生茶点;为亚健康人群提供温泉 + 瑜伽、温泉 + 健康讲座等组合体验。通过精准匹配客群需求,温泉能帮助景区吸引更多不同类型的游客,打破冬季客群单一的局限。日本箱根温泉就凭借丰富的康养温泉产品,吸引了大量注重健康的游客。
结语
对陷入冬季运营困境的景区而言,温泉不是简单的 “补充业态”,而是能从客流、营收、品牌、客群等多维度赋能的 “破局利器”。通过合理规划温泉业态、创新温泉体验、联动多业态发展,景区就有望告别 “冬季冬眠” 的困境,让冬季不再是运营短板,反而成为展现特色、实现增长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