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西卫视
无缘无故被藏起的课本,莫名其妙被划花的作业,还有那些难听的绰号……这些“不疼不痒”的小事,可能已经是欺凌了,它会悄悄瓦解一个孩子的自我认知 ——“是不是我不够好,才会被这样对待?”进而让他们变得自卑、敏感,对人际交往充满恐惧。

10月25日20:00
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广西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的
心理健康教育访谈节目《心相约》
与您相约广西卫视视频号、抖音号
专家教你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家庭与学校的共同使命,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身心变化需要细致关注。那么哪些行为属于学生欺凌呢?保护“少年的你”这些我们都要了解——
这些行为都属于学生欺凌


学生欺凌,这些“信号”别忽视
情绪变化
以前活泼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暴躁,或者总爱哭;晚上睡不着、做噩梦;提到学校、某个同学就紧张。
行为变化
突然不想上学,找各种理由请假;放学故意绕路走;玩手机时躲着家长;还有的孩子突然“丢东西”,文具、零花钱总不见。
身体变化
除了明显伤口,要注意“隐性伤”,比如胳膊、腿上有不明淤青;总说“肚子疼”“头疼”,但去医院检查没毛病(其实是心理压力导致的躯体反应)。
班级里小团体的异常互动
班级里小团体对某个同学的嘲笑、孤立,形成关系欺凌。
网络里的隐性线索
网络社交平台上的恶意评论、谣言散布、孤立排挤的聊天群,或是被 P 图恶搞等,都属于网络欺凌的范畴。
校园生活本应是书本的墨香、肆意的欢笑以及与伙伴相伴的美好时光。但不容忽视的是,校园内外也存在着一些冰冷的角落,学生欺凌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心痛的存在。本期节目以“如何识别与预防学生欺凌”为主题,特别邀请到深耕教育与心理领域的专家,一起聚焦“学生欺凌”这个话题,帮助大家识别、预防学生欺凌,共筑成长防线。
强大智囊团 解惑更给力
来自广西教育系统的优秀教育专家和专职心理教师组成的“心育导师团”,以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为观众答疑解惑,做好广大家长和同学们背后的心理健康专业智囊团。




抵制学生欺凌,让每个孩子都沐浴在法治的阳光下,告诉孩子们,既不要做施暴者,也不要做受害者。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分辨欺凌类型,让欺凌暴力远离孩子?敬请关注明天(10月25日)20:00播出的心理健康教育访谈节目《心相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