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书,是一本讲近视的自然疗法的书,书里面记录了一个学员的话。
她是一个模特,她说自己能坚持站着不动,是因为她会做很多小动作。
我突然想到我女儿,我发现她很喜欢咬笔头和尺子,她中午放学回来,我就问她,你喜欢咬笔和尺子,是因为没法活动吗?
她头点的像捣蒜一样,还告诉我,他们班很多同学都特别爱动。
女儿说,她特别羡慕其它班同学可以去楼下上厕所,他们班就在厕所旁边,下课上完厕所就得回教室,别的班同学还能出去跑跑,他们就不行。
我和她爸爸就问她,那你就自己溜下去呗,老师总不能一直跟着你们吧,大不了被批评两句。
女儿说,不行,年级主任会在楼下转悠,逮到会扣分。
我们被听沉默了。
我记得我小时候上学,一到下课,教室就空了,大家全都去操场跑跳,或者在走廊瞎溜达。
虽然这只是很小的一个角度,但可以折射出很多问题。
现在整天被批判的教育形式,存在不止一天了,其实,从过去到现在,教育形式并没有发生太多改变,科学育在我国大规模兴起至今,可能还没超过20年,状况改善根本乏善可陈。
家庭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却非常系统的工作,它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孩子的成长规律,父母的自我成长等等。
那为什么过去的孩子也这样教育,却没出现这么多问题呢?
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我个人的养育经验和我所学的育儿相关知识出发,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这个社会太浮躁,太急功近利,人心太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不出问题才怪。
孩子病了只是表象,真正的根源在于背后的系统。
就像孩子咳嗽,咳嗽只是症状,原因在于他身体内部的正常循环出现了问题,如果只单纯去治咳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只能是暂时压制,相反,只要把体内的循环调理归位,咳嗽自然就会消失。
我们身体内部的小循环好调理,毕竟体量小,但是孩子背后的系统就大了,要彻底改变,并不容易。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什么也做不了,我们可以先从力所能及的开始做起,就是从我们自己开始,改变我们可以改变的。
系统运行是一个整体,只要有一个环节发生改变,整个系统就会跟着慢慢改变。
我曾经是一个烂好人,后来我发现,尽管我尽力在女儿身上避开这种养育,试图让她坚强独立,她确实做到了,但是在烂好人上面,她并没有避开,于是她遭遇了长达两年的毒友谊。
从我发现到陪着她摆脱,我花了半年多,但真正摆脱的契机,是从我改变开始,我发现,我甩脱了烂好人的性格,我的女儿不用我教,自己就去切割那段毒友谊了。
社会人心浮躁,我们很难去改变,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安下心来生活。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我相信,这个社会一定会静下来,因为社会是由我们每一个个体组成的。
我们安下自己躁动的心,就是在救孩子。
心理学上有一个“灾难化思维”,只要不做这件事,天就会塌下来。
我想,应该有不少人能对得上号,我们的焦虑也是这么来的。
我女儿1岁多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特别焦虑,整个人都处于崩溃中。
有一天下午,她一直哭闹,我整个人就像魔怔一样,情绪根本控制不住。
在那一刻,我猛地抽了一下她脚下的垫子——女儿一个趔趄摔在地上,哭声戛然而止,随即爆发出更响亮的哇哇大哭。
这哭声像一盆冷水,瞬间把我浇醒了。 我的心思立刻转到了女儿身上,心里涌起一阵后怕:还好,女儿没事……
可我真的没事吗?我为什么会变成刚才那个连自己都感到陌生的母亲?
我女儿很乖巧,那我为什么还要崩溃呢,不是因为做不完的家务,也不是家人不帮忙,而是我的迷茫。
看着女儿渐渐长大,我开始思考,等她上学之后,我可以做些什么呢?
这种念头一旦滋生,便如同漩涡,将我越卷越深。我的人生仿佛被困在了无尽的琐碎里,喂奶、做饭、收拾玩具……日复一日,感觉不到任何价值,更看不见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前路一片迷雾,这种无处可逃的迷茫,将我的心搅得一团乱。
终于,在那个午后,累积的情绪冲破了理智的堤坝,让我对女儿做出了那个至今回想起来,都让我心痛与后怕的举动——抽掉垫子。那是我养育她十一年来,最失控、也是最刺痛我自己的一刻。
正是这种刺痛感,迫使我开始寻找出路。
转机发生在一堂育儿课上。老师云淡风轻地提起自己也曾崩溃过,随后,她提到了一个让我心头一颤的概念——“四季理论”。
她说,人生就像四季,每个季节都有要做的事,静下心来去做就好。
我被这个四季理论触动了,是啊,孩子的成长就这么几年,我现在的任务就是陪她成长,那我就安心去做吧,未来有未来的安排,过好当下最重要。
这个简单的比喻,像一把钥匙,松开了我心头紧锁的枷锁。 我不再执着于追问远方的意义,而是尝试将全部心力沉入当下。
说来也奇怪,当我静下心后,我整个人都变得平静起来,后来,我还在空余时间写一些育儿文章,没想到后来还得到了一份公众号育儿文全职作者的工作。
因为要写作,我看的书越来越多,知道的也越来越多,人也越来越平和,带孩子对我来说,也是得心应手,孩子每天都乐呵呵的,现在我女儿五年级了,我们的关系非常好,她和弟弟的关系也非常好,我们家里常常笑声不断。
我知道,现在社会非常推崇个人主义,但是一味朝着个人主义走,人会迷茫,会失落,会愤怒。
因为,个人主义,最终的指向就是空虚。
人是群居动物,需要活在集体中,并通过在集体中取得一些成就,来感受自己存在的价值。
当我们一味追求个人主义,寻求个人最大的刺激和爽感,那么,我们唯一的路,就是不断外找,可是外面的世界终究有尽头,走到尽头的那一刻,我们除了愤怒,除了怨恨,还能做些什么呢?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习得性无助》这本书里写到:
我们社会盛行的肆无忌惮的个人主义,极可能导致自取灭亡的严重后果……一个社会越是鼓吹个人主义,抑郁的蔓延越会 势不可挡~抑郁是个体长期无助的结果……
学了10年心理学,我现在越来越认可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
我觉得,对孩子也好,对我们自己也好,最好的是,可以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结合起来,取一个平衡,也就是儒家提倡的中庸。
生活就像一个天平,过于个人主义或者过于集体主义,都不好。
我们的历史早已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从宋开始衰落,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越来越加强管制,越来越试图剥夺个人意志,一直到清,这种剥夺达到顶峰,随即,便进入了覆灭。
而当今这个社会,个人主义极度泛滥,伴随着的,也是问题丛生。而孩子,就是这段因果的受业者。
故事的开始,是女儿咬着的笔头和尺子;故事的答案,却在妈妈安放好的内心里。
我们改变不了年级主任在楼下转悠的规定,也难以迅速扭转社会的浮躁。但我们完全可以,在孩子放学回家时,给她一个平静的微笑,而不是一连串的追问;我们完全可以在陪她写作业时,自己捧起一本书,而不是刷着手机。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宏大的叙事,它就藏在每一个微小的日常里,而一切的根基,在于我们内心的状态。让我们都努力成为一道平静而温暖的光,先照亮自己,然后,必然能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