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年11月,上海被迫开埠,这是因为《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当时,上海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由于战争失败,中国被迫向外国开放港口。随着外国商行和工厂的入驻,上海的经济开始逐渐发展起来。虽然今天的上海是中国乃至全球的重要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但作为大都市,它的历史实际上并不长,还不到150年。
上海开埠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是一种屈辱,但与此同时,外资和新技术的进入也带来了社会发展的契机。城市建设和商业形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四川北路。四川北路所在的虹口区南北走向,从北苏州路开始,北到虹口足球场,全长约3700米。它位于苏州河北岸,距离火车南站不到17公里。从火车南站出发,沿内环高架路、南北高架路一路北行,不到50分钟就可以到达四川北路地铁站。 四川北路的历史并不算久远。清朝光绪三年,也就是公元1877年,当时的租界当局开始修建从四川路桥北桥头到天潼路的道路,完工后称为摆渡桥北。1904年,租界当局继续向北扩建道路,越过武进路,一直修到现在的鲁迅公园一带。至此,四川北路基本形成,成为南北贯通的主要道路。后来根据地理位置,它被称为北四川路,直到1946年才改名为四川北路。 四川北路地理位置优越,南靠苏州河,紧邻黄浦江,西接当时的陆地大门北火车站。这里既是通往世界的水上门户,也是通向内陆的交通起点。1898年淞沪铁路通车后,水陆交通更加便捷,这条街迅速成为上海市区的商业中心。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热闹非凡,人来人往,商贩叫卖声不断。 四川北路的商业发展始于1896年,以具有规模的和昌洋服店为起点。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商业体系,除了日常用品商行,还有欧式餐馆、浴室、妓院等各种店铺,种类丰富、价格实惠,非常迎合上海市民追求“实惠”的消费心理。直至本世纪初,四川北路仍保持着繁荣景象,与南京路齐名。人们常说“走走逛逛南京路,买东西还请四川北”,可见其当年的商业地位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