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手术常被视为治愈的希望,是与肿瘤的正面交锋。然而,科学家们正在揭开一个被忽视的真相:手术虽然切除了肿瘤,却也可能在体内埋下新的隐患。它像一把双刃剑,一面斩断病灶,一面却激起强烈的炎症反应,为癌症的复发与转移打开大门。最新研究发现,这种风险与一种看似“防御性”的免疫机制有关——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简称NETs)。
NETs原本是身体的自卫武器。当中性粒细胞遇到细菌或病毒时,会释放出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网状结构,将入侵者紧紧捕获。这种机制对抗感染非常有效,却在癌症手术后变成了一张“错误的网”。研究团队通过小鼠实验发现,接受腹部手术的肿瘤小鼠体内,肿瘤生长明显加快,甚至出现更多肺部转移灶。也就是说,手术诱发的炎症反应让癌细胞变得更加活跃,仿佛在“庆祝”这一场创伤。
进一步的实验揭示了罪魁祸首正是NETs。科学家尝试在手术前阻断NET的形成——使用DNAse、GSK484等药物,或让小鼠缺失关键的PAD4基因。结果令人振奋:手术后的肿瘤生长不再被加速,转移数量显著减少。相反,如果提前在体外让癌细胞暴露于NETs中,再将这些细胞植入体内,肿瘤增长反而更快。这意味着,NETs并非单纯的“网”,而是能重新编程癌细胞,让它们获得更高的生存与扩散能力。
那么,NETs究竟对癌细胞做了什么?研究显示,当癌细胞受到NETs的影响后,一个叫MYC的癌基因通路被激活。这条通路像是细胞内部的“指挥官”,能驱动大量与生长、代谢、增殖相关的基因同时运转。与此同时,癌细胞的能量系统也发生了惊人变化。原本以葡萄糖为燃料的癌细胞,开始偏爱“烧脂肪”。它们通过脂肪酸氧化(FAO)获得能量,并大量吸收长链脂肪酸。更关键的是,它们上调了CD36这种蛋白,后者是脂肪酸进入细胞的主要通道。于是,癌细胞像安装了“油泵”,即使在漂浮血液、失去依附的恶劣环境中,也能依靠脂肪供能生存下来,为远处转移创造条件。
研究者进一步验证了这一机制的关键性。他们用一种名为乙莫克舍的药物抑制脂肪酸进入线粒体,从而阻断脂肪氧化。当“油路”被切断后,即使手术诱发了NETs反应,癌细胞的生长也不再加速,转移能力显著下降。换句话说,阻断癌细胞的脂肪代谢通道,就像切断了它们逃亡的补给线。
小鼠实验的发现,在人类患者身上也得到了印证。研究团队检测了癌症患者术前与术后的血液样本,发现手术后血浆中的NETs含量显著增加。更令人警醒的是,这些富含NETs的血浆能刺激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并增强它们的CD36表达。临床数据还显示,体内NETs水平高的患者,其肿瘤中脂肪代谢活性也更强。这意味着,手术诱导的系统性NET反应确实可能成为癌症复发与转移的重要驱动力。
这一发现让研究人员对手术后的恢复过程有了新的认识。过去,医学关注的是创口愈合、感染防控或出血风险,而这项研究提醒我们:术后体内的免疫平衡同样决定着未来的预后。炎症反应原本是身体的自愈机制,却可能被癌细胞“利用”来寻找新的生存方式。这并不意味着手术是错误的,而是提示我们需要更科学地管理手术后的免疫环境。未来,围手术期的治疗策略或许将加入新的方向——例如短期使用NET抑制剂来减少炎症陷阱,或者联合使用脂肪代谢阻断药物,阻止癌细胞利用脂肪“加油续命”。此外,通过监测患者术后血液中NETs的水平,也可能帮助医生判断复发风险,提前干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