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了成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从公元938年起,北京先后成为辽朝的陪都、金朝的中都、元朝的大都,直到明清时期,历代都将其作为国都。
清朝灭亡后,关于是否以南京还是北京作为国都的争论持续不断。这些争论背后,反映了不同政治势力根据自身的支持基础和利益考量展开的激烈博弈。
自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来,除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曾短暂将都城设在南京三个月外,之后的北洋政府一直以北京为首都。
1925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建立了国民政府,随着北伐战争的推进,1926年底,国民政府迁至武汉。随后,党内发生了分裂,蒋介石的集团与宁汉分裂产生了对立。蒋介石为贯彻孙中山的遗愿,于1927年4月18日宣布定都南京。

随着武汉的国民政府迁往南京,冯玉祥和阎锡山等北方军阀先后加入了国民党,并提出异议,支持将首都设在北京。冯玉祥原是北洋军阀中的直系军人,后来成为西北军的领袖,其势力根基深厚,主要集中在西北和华北。阎锡山则长期掌控山西,对北京有较强的控制欲望。因此,他们主张将民国的首都设在北京,以便更好地插手中央政府事务。
蒋介石的支持者主要来自江浙沪等地,且受到美国、英国等列强在长江流域的影响,蒋介石与李济深、李宗仁等两广派系一致支持南京作为首都,并强调这是遵循孙中山的遗愿。

围绕定都问题,双方展开了长时间的争论。1927年6月,北伐军首次攻占徐州,蒋介石与冯玉祥在徐州举行会议时,冯玉祥提出将首都迁回北京。蒋的支持者吴稚晖当即反驳,指出北京的东交民巷有外国列强的驻华特权,这一象征中国屈辱的地方不应再作为国都。此番话令冯玉祥哑口无言,争论暂时中止。然而,随着北伐的胜利,关于建都问题的讨论重新升温。
1928年6月,北伐军第二次攻占北京后,建都问题再次成为焦点。冯玉祥、阎锡山等北方势力通过舆论宣传,要求将首都迁回北京。然而,蒋介石并未妥协,他把北京改名为北平,继续坚持南京作为首都。经过几个月的争论,最终以蒋介石的胜利告终,阎锡山、冯玉祥等势力不得不放弃他们的要求。
随后,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的矛盾加剧,最终爆发了中原大战。

抗战胜利后,1946年11月15日至12月25日,国民大会召开,再次掀起了关于建都的争议。支持将首都定在北平的代表强调,从国防安全角度考虑,北平地理位置优越,有助于加强北方防线,防止外敌入侵。同时,北平历史悠久,文化辉煌,定都北平有助于推动北方的建设与发展,平衡南北差距。
然而,主张定都南京的代表坚决反驳,认为南京是孙中山缔造的中华民国的首都,且1936年颁布的“五五宪草”明确规定南京为首都。他们认为,定都南京能够维护中华民国法统的正当性,不容轻易改变。

尽管争论激烈,最终国民政府决定继续将南京作为首都。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正式还都南京,向全体国民表明了其定都立场。在随后的国民大会上,蒋介石提议将建都问题从宪法草案中删除,最终这一争议也以南京为首都的结论落下帷幕。
回顾中国历史,定都北京的朝代,如辽、金、元、明和清,除了元朝略短,其他朝代都在北京建立了长时间的统治。南京在三国时期作为东吴的都城,之后六个朝代(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都曾设都于此。南京也被誉为“六朝古都”,其历史渊源深厚。尽管南京的历史辉煌,但相较于北京,南京的朝代更换频繁,最长的东晋也只有103年,而明朝则在靖难之役后迁都至北京。
上一篇:北京口碑好旅行社导游语速放缓,讲解更细致,耐心解答所有问题
下一篇:荷叶能减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