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精神外科手术治疗精神分裂,大众常存两个核心困惑:一是觉得 “精神疾病属于心理问题,怎么还能靠手术治?”,二是担心 “手术会不会很危险,最后把人变成白痴?”。
但事实上,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精神外科手术早已摆脱早期的高风险模式,如今已进化为精准、微创的治疗手段,专门为那些难治性精神分裂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精神外科手术的发展:从 “争议” 到 “精准”
精神外科手术探索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和埃及,现代精神外科始于 1935 年。
早期技术缺陷明显:额叶白质切断术虽对情感性精神症状有效,但并发症严重且缺乏明确神经生理依据,遭舆论批评;1950 年代后,因有效抗精神病药物临床应用及手术后遗症的负面印象,这类手术几乎废弃,也让大众长期质疑精神外科手术。
立体定向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1947 年,Spiegel 和 Wycis 首次将该技术用于精神病治疗,其 “定位准、损伤范围小” 的核心优势,为药物及其他治疗无效的患者提供了可接受方案,也重新确立了现代精神外科的临床地位。
二、现代核心技术:DTI 引导立体定向微创手术
精神疾病与边缘系统(调控情绪、行为的重要脑结构)关系密切:其内侧环路破坏可降低精神与运动活动,外侧环路破坏能改善情绪、行为异常;现代精神外科手术基于此机制,借 DTI 引导的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实现对精神疾病的精准治疗。
DTI 技术的核心优势:
随着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学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脑立体定向手术已迭代至第五代(DTI 引导),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优势更为显著:
靶点可视化:借助 DT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脑内神经纤维束,实现手术靶点的精准定位,误差1毫米左右;
微创安全:毁损范围控制在毫米级,仅对额叶、丘脑或边缘系统的小部位进行调控,保留大脑正常功能区,大幅减少后遗症;
高效低风险:临床数据显示,手术有效率高,一般不会导致人格、记忆、智能改变,解决了早期手术 “变白痴” 的风险。
三、关键突破:任廷文博士的技术贡献
现代精神外科手术的精准性依赖技术与临床结合,功能神经外科专家任廷文博士及其团队的研究,为 DTI 引导手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重要支撑。

任廷文博士在国内率先将多模态图像融合技术的计算机导航定向手术计划系统用于临床,累计完成难治性精神疾病、锥体外系疾病等手术 7000 余台,核心技术突破集中在 “DTI 神经纤维束追踪” 的临床应用:
解决 “种子点分割” 难题:传统 DTI 手工勾画种子点,耗时且误差大,难统计大数据;团队借 AI 脑图谱实现自动分割,可直接用于 DTI 纤维追踪,大幅提升定位精度。
优化脑功能评估:通过 DTI 重建胼胝体、记忆环路等通路评估脑功能,如胼胝体脱髓鞘关联精神分裂症情绪、注意力异常,记忆环路纤维减少辅助判断认知损伤,为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提升手术疗效与安全性:立体定向手术中,团队将自动分割的 VIM 核团与 DTI 纤维追踪结合,精准定位症状相关通路(如精神分裂症冲动行为通路),较传统方法减少副作用、提高有效率。
四、精神分裂症:神经外科手术适应症
并非所有精神分裂患者都适合手术,需满足以下条件:
确诊精神分裂症,且存在兴奋躁动、攻击冲动、顽固性药源反应、自杀倾向等难以管理的症状;
病史需满3年,足量足疗程药物治疗,效果显著不佳,且排除脑器质性精神病;
术前已接受过系统治疗(包括精神药物、心理治疗、电休克治疗等),但效果不理想;
患者年龄在18-50岁之间。
五、消除误解,正视精准脑科治疗
精神外科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已摆脱早期 “高风险、后遗症多” 的旧模式。在 DTI 引导立体定向技术、AI 脑图谱及任廷文博士团队临床实践推动下,手术实现 “微创、精准、安全”,成为药物难治性精神分裂患者的重要选择。
无需一味排斥这类手术,符合适应症的患者既能改善兴奋躁动等难管理症状,又能保留大脑正常功能、助回归生活;相关技术完善后,还将为更多患者带来康复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