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敦煌遇见“寻找”: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朝圣——读《满世界寻找敦煌》
创始人
2025-10-31 05:43:11
0

翻开《满世界寻找敦煌》,跟随作者的脚步踏上一场跨越时空的寻梦之旅。这本书跳出了传统敦煌题材“就洞窟谈艺术”的框架,以“寻找”为经,以“敦煌”为纬,将目光从敦煌延伸至全球角落——从海外博物馆里的敦煌文书,到学者书房中未竟的研究手稿,再到普通人记忆里与敦煌相关的细碎故事,让“敦煌”不再是孤立的文化符号,而是活在历史长河与当代生活中的生命体。

从“发现”到“散佚”:一部文明碎片的全球漂流史

书的开篇并未直接切入敦煌本身,而是将镜头拉远至19世纪末的全球考古热潮。当西方探险家的足迹踏入中亚,莫高窟这个“被遗忘的佛国”逐渐显影。但作者的叙事没有停留在猎奇的层面——他冷静地拆解斯坦因“考古学家”的面具下隐藏的殖民者逻辑,剖析伯希和以汉学功底精准最珍贵文书的学术野心,也记录下俄国、日本、美国探险队各怀目的的“采集”。

书中对敦煌文献流失细节的书写和还原,不是对敦煌文献的“全球性散佚”的简单描述,而是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每一份敦煌文献的流转,都牵连着复杂的时代背景、文化权力与人性博弈。每一次作者对敦煌宝藏的寻找,仿佛都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是一次对文明断裂带的凝视与缝合。

从“追寻”到“复原”:作者跨越山海的学术长征

作者书名叫“满世界寻找敦煌”。他以亲身经历串联起伦敦、巴黎、圣彼得堡、京都、纽约等地的藏书机构,无论是初访英伦的敦煌渊薮、初窥巴黎的敦煌石室佚书,还是走访散落在东瀛的遗珍、在美国各地追寻敦煌与西域文物的吉光片羽以及在列宁格勒东方文献研究所抄书、在柏林寻访德国“吐鲁番探险队”收集品,抑或是满中国寻找敦煌遗珍的踪迹等等,不仅是一场地理意义上的追寻,更是一次精神上的归乡。

作者的追寻之路,是学术使命与奋斗激情的双重奏。他把研究范围扩大。他的研究对象以敦煌的东西为主,但不局限于敦煌,也包括吐鲁番、和田、库车、焉耆等西域故地出土的文献与文物。

他把奋斗作为学术底色,在圣彼得堡东方文献研究所抄书时,因不方便吃午饭,饿着肚子直撑到下午;在波士顿美术馆,他详细追踪宋代水月观音像近百年流传史,最终厘清文物真伪;在弗利尔美术馆辨伪于阗公主供养画像时,通过比对叶昌炽日记、王国维题跋与馆藏档案,解决了馆方对文物真假的百年困惑。

这些细节揭示,学术突破从来不是灵光一现,而是“刨根问底”的坚持。这种纯粹的治学精神,恰是学术工匠的灵魂和学术创新的动力源泉。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北宋观音像绢画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于阗公主供养地藏菩萨画像

从“保护”到“传承”: 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体”叙事

《满世界寻找敦煌》的终极意义,在于它突破了国界限制,将敦煌学视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在剑桥大学拜访贝利教授,在巴黎拜访突厥学家哈密顿教授,在德国拜访于阗语专家恩默瑞克教授。他们对作者热情款待,解答疑问,并送给作者许多他们的著作和论文抽印本,大大节省了作者收集资料的时间。在日本的寻访过程中,深入了解了日本学者对敦煌学的研究成果,促进了中日两国在敦煌学领域的合作与发展。

剑桥大学贝利教授给作者的赠书和抽印本

这些深入的学术交流,不仅展现出了不同国度的学者在敦煌学领域展现出的尊重与合作,也体现出了作者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和学术研究的开放格局。同时也揭示了一个真理:文明的传承从来不是单向的索取,而是全球学者的共同责任,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是跨越国界的学术托付。这种全球视野,正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

与法国哈密顿教授(左二)合影

结语:在寻找中,我们成为敦煌的一部分

《满世界寻找敦煌》启示我们:文化遗产的保护从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代代人接力传递的火种。在这场跨越世纪的寻找中,作者用脚步重绘了敦煌的文明图谱,也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学术朝圣,从不是征服远方,而是在追寻中,让敦煌成为我们精神血脉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

荣新江,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入选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外关系史、丝绸之路、隋唐史、西域中亚史、敦煌吐鲁番学等。著有《敦煌学十八讲》《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隋唐长安:性别、记忆及其他》《敦煌学新论》《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唐宋于阗史探研》《从张骞到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十八讲》等。

内容简介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

作者首次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文字明白晓畅,故事与知识融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极佳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路径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本书于2025年入选第二十届文津图书,曾荣获“2024年度中国好书”,被列入清华大学新学期推荐书单。山西省图书馆馆藏索书号K870.6-495[2025]

来源 | 发展规划部

撰稿 | 王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内容及图片视频如涉及侵权等问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同是华北大平原,河南的粮仓为何... 河北面积更大却产粮不及河南,为何河北地大却产粮少? 华北平原上的产量之谜 值得一提的是,水资源对河南...
解脲支原体感染并发症的早期症状... 解脲支原体,很多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这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生殖泌尿系统中的条件性致病菌。什么叫条件性致病菌...
原创 刷... "刷牙时牙龈出血?别担心,可能是牙刷太硬了。"这是很多人听到牙龈出血后的第一反应。但你可能不知道,这...
贵州仁怀“红色长干山”入选“文... 时光见证山河印记,品牌彰显文旅价值。10月24日,2025文旅品牌盛典暨“文旅好品牌”年度案例发布会...
原创 风... 现在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的,所以在一年辛苦的工作之后,也会想要奢侈一把,去到国外旅游,印度近来就成为许...
每日一膳|消食化痰的柚子吃完别... 【每日一膳】或汤,或菜,或粥,或糖水,或茶。广东省名中医、知名养生专家杨志敏教授带领团队,携手《南方...
【专题】抽动障碍关爱日 | 抽... 10月30日是抽动障碍关爱日。不少抽动症患儿的家长有一个共同的疑问:孩子的学业成绩不尽如人意,或自患...
偏头痛为何会“越治越痛”?当心... “头痛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反而折射出人们对头痛的一大认知误区——它常常不被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