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医院药房取药时,不少精神疾病患者会提出类似于“这类药是不是含激素?不然我的体重为啥涨得这么快?”的问题,这一看似简单的疑问,体现了患者对精神疾病药物的普遍担忧。他们会将“激素”一词与副作用大、对身体有伤害相关联,进而对该类药物产生抵触情绪。这种认知若得不到及时纠正,很可能导致患者不规律服药,药效大打折扣,甚至带来病情复发、恶化的风险。
撕掉激素标签
人们之所以畏惧“激素”,是觉得这类药物会带来肥胖、浮肿、血糖升高等严重问题。事实上,激素是内分泌腺分泌或人工合成的生理活性物质,如糖皮质激素用于炎症和免疫性疾病,雌激素、孕激素用于妇科疾病管理,此类药物长期或高剂量应用可能有不良反应,但其实精神科药物与激素并非一回事。
精神科药物通过调节大脑神经递质平衡改善情绪和认知。其中,抗抑郁药通过提升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来缓解抑郁焦虑;抗精神病药调节多巴胺通路减少幻觉妄想;心境稳定剂帮助纠正大脑电活动,能够使情绪波动得到有效控制;新一代抗焦虑药调节神经兴奋水平可以有效缓解紧张失眠。这些药物在成分、靶点和治疗目的上均与激素没有关联。
体重为何增加
在精神科临床中,患者的体重变化是常见现象。部分患者用药后体重显著上升,易猜测药物含激素成分,其实答案是否定的,其原因为药物影响大脑食欲中枢和代谢。
有相关研究显示,奥氮平、氯氮平等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刺激下丘脑,提升饥饿感和进食量;一些抗抑郁药会促使基础代谢率下降,让能量消耗放缓,即使饮食不变也可能造成脂肪堆积;部分药物还可能轻微干扰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调控效率,促进脂肪储存。此外,心理状态的变化也可能改变饮食习惯,比如抑郁患者发病时食欲不振、体重出现大幅下降,而治疗后心情好转、进食回归正常,体重便自然回升甚至出现大幅反弹。
与糖皮质激素所致的“满月脸”“水牛背”等典型副作用不同,精神科药物的体重变化多为逐渐发生的,治疗结束后,患者通过合理饮食和合理运动可恢复正常。此外,并非所有精神科药物都会影响体重,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
减轻用药反应
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而言,用药副作用不可避免,但并非难以应对。科学的做法是保持与医生的充分沟通,在发生异常情况时寻求专业指导,而不要因为担心副作用而自行停药,避免产生比如头晕、恶心、失眠等不适症状,甚至病情迅速复发。
临床上,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若患者体重增幅明显,医师或药师可随时为其调整剂量,或者考虑换用副作用较轻的同类药物。在生活方式方面,规律的作息、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是减轻药物副作用的重要手段;减少进食高糖、高脂肪食物,增添富含粗纤维和优质蛋白的膳食,有助于控制能量摄入;同时,规律进行如快走、游泳或骑行等有氧运动,能够帮助提升代谢效率,防止脂肪堆积。
(作者: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药剂科主任 陈葆英 主管药师 熊鑫)
(特约记者衣晓峰 通讯员赵倬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