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刚退休那阵我还挺拧巴。老伴说去海南过冬,我一听就皱眉头:“那地方不就是晒太阳的?天天热腾腾的能干啥?”可拗不过她,我俩还是收拾收拾,从南昌飞到了海口。
没想到,这一住就是半年。我原以为是来“避避寒”的,结果却发现,海口这地方,不光气候好,吃得好,连人都好相处,关键是——它让我们俩过上了想都没想过的生活节奏。从“游客心态”到了“居民心态”,只用了三个月。
海口最让我服气的,还是它这气候环境。你看看我们南昌,冬天那湿冷劲儿,钻进骨头缝儿里刮,空调都没用。可在海口,腊月穿着短袖都不稀奇,早晚海风吹着,温暖得跟初春似的。
最关键的,是这边的空气质量。不夸张地说,我在南昌冬天一口痰咳出来都是黑的,到了海口不到俩礼拜,鼻子通了,老伴的咳嗽也止住了。每天清晨我们去海边或湿地公园走走,那种“空气甜”的感觉,真的不是心理作用。
我还特意查了数据,海口这PM2.5常年20以下,森林覆盖率、湿地面积全国靠前,简直就是个天然氧吧。这环境,对我们这些老骨头来说,简直是福地。
海口的节奏,特别合适我们这个岁数的人。不像南昌,哪怕退休了,还是赶早市、挤公交、抢挂号,一天烦心事一大堆。海口这边,生活节奏就俩字:慢悠悠。
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去公园走走,接着拐进“老爸茶”馆,点壶茶,来几个点心,悠哉地吃到九点。这“老爸茶”不是啥名牌茶叶,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老人们聚在一起,喝茶、聊天、看报,甚至打个盹儿都没人管,烟火气十足。
下午社区还有合唱团、太极队、摄影课,我老伴报了个手工课,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我有时候想,要是我们年轻时生活节奏也是这样,说不定脾气都能变好点儿。
我这人嘴刁,南昌的瓦罐汤、拌粉我最爱,但没想到海口的东西也能让我吃上瘾。尤其是这边的“四大名菜”——文昌鸡、东山羊、加积鸭、和乐蟹,每一样我都吃了不止一次。
最让我惊喜的,是海口的街头小吃。清补凉、海南粉、抱罗粉、椰子饭……每一样都清爽不腻,特别适合我们老年人的肠胃。而夜里的海鲜大排档,那叫一个热闹!我跟老伴点几样海鲜,一边吹海风一边吃,吃完还顺路去海边走一圈儿,简直像过节。
这边的物价也挺良心,比三亚便宜多了。菜市场的虾蟹鱼都是当天上岸的,超市也比内地便宜不少。总体来说,吃在海口,既有烟火气,也有性价比,难怪越来越多“候鸟老人”一吃就不想走。
我们年纪大了,最怕的不是吃不好,而是突然有个病痛,没人管。在海口这半年,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医疗靠谱,心里才踏实。
我老伴有高血压,每月得去医院开药。本来担心医保不好使,结果人家社区医院挂号快、服务好,还能用医保卡直接结算。医生特有耐心,连怎么吃药、怎么锻炼都讲得明明白白。
更别说那些“医养结合”机构了,环境好得像度假村,护士全天候值班,还能做康复、理疗。你说这地方,老年人住进去,身体、心情能不好吗?要不是我们还舍不得离开自己家,我真想直接搬过去。
海口这地方,刚来觉得没啥特别的,但住久了才觉得——它骨子里有一种特别的包容气质。不管你是东北人、四川人、江西人,来了都能找到自己的圈子。
我们住的小区,“候鸟老人”一大把,大伙谁家炖汤了都想着分你一碗。邻里之间熟得快,帮忙的事儿一点都不含糊。这种人情味儿,比啥高楼大厦都让人安心。
而且城市建设这些年也上了档次。比如云洞图书馆,那建筑真是艺术品,进去看书、发呆、吹海风,啥都不用干,就觉得生活有点味儿了。还有骑楼老街、五公祠这些文化地标,老的有味儿,新的有调儿,住在这儿,日子是越过越顺眼。
我常跟老伴说:“咱这半年,在海口,是活明白了。”人老了,不是干啥都慢半拍,而是得有个地方,让你安心慢下来。海口,就是这么个地方。
它不完美,但它很贴心。阳光、空气、海风、饮食、医疗、人情味……这些点点滴滴,拼在一起,就成了我们想要的退休生活。
你要是现在也在琢磨“老了去哪儿”,我劝你别光看网上说的,亲自来住住试试。说不定,这里的风、这里的人、这里的茶,就刚好适合你这一生中最安稳的那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