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提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强调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液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态。那么,中医常说的血虚与贫血是一回事吗?


血虚≠贫血
中医所说的血虚,是指体内血液不足或血液功能减弱,导致脏腑、经络失养。而贫血是西医的疾病名称,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导致携氧能力下降,无法满足组织器官需氧量的一种综合征。贫血的核心表现为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成年男性<120克/升、女性<110克/升、孕妇<100克/升。
血虚与贫血有相似之处,都可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唇甲色淡、头晕、乏力、心悸等。二者均以机体供氧、营养不足或免疫衰弱等导致的虚弱状态为表现基础。
但血虚不能等同于贫血。贫血是数量概念,强调血红蛋白数量下降。而血虚是功能概念,更强调血液功能减弱,如血虚发热、血虚动风等。贫血患者大多存在血虚,如肿瘤化疗后贫血,可伴有乏力、心悸等,但血虚患者却不一定贫血,如神经衰弱患者符合血虚的中医辨证,而血红蛋白数量却正常。

中医分型调理
西医认为,贫血的原因包括营养不良、慢性失血、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等。
中医认为,血虚多与脾胃虚弱、肝肾不足有关。脾胃虚弱则无法将水谷精微化生为血,肝肾不足则无法将精气转化为血。中医讲究辨证论治,通常按以下证型进行调理:
气血两虚型
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心悸、舌淡苔白、脉细弱等,多见于慢性贫血。调理以补气生血为主,可用当归补血汤。当归补血汤由黄芪和当归两味中药组成,其中补气的黄芪用量为当归的5倍,体现“气能生血”的中医理论。
脾胃虚弱型
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身形消瘦等,多见于营养不良性贫血。调理以健脾养血为主,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理气醒脾,再搭配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以增强补血效果。
肝肾阴虚型
表现为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等,多见于化疗后贫血或再生障碍性贫血。调理以滋肾填精为主,可用左归丸。左归丸由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龟板胶等组成,有滋阴补肾、填精生血之效。
脾肾阳虚型
表现为畏寒肢冷、夜尿频多、水肿等,多见于肾性贫血或慢性贫血。调理以温阳养血为主,可用右归丸(熟地、菟丝子、杜仲、鹿角胶等),助阳气化生为血,温暖四肢百骸,缓解不适症状。
文: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医师 王跃、副主任医师 聂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