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骨耜还沾着姚江的泥,碳化的稻谷便已藏了江南的温。
这里是稻作文明的早啼地,后来成了 《越绝书》里 “越人之先,禹之苗裔” 的故国。
勾践卧薪时,苦胆的涩渗进会稽山土,范蠡携西施泛五湖时,船桨摇碎的不只是水波,还有春秋的烽烟。
南宋把临安的灯挑得亮,西湖的画舫载过陆游的 “小楼一夜听春雨”,
也载过蚕娘指尖抽尽的三春茧。
浙江的丝,从良渚玉琮旁的丝线起,织到明清的杭绸,每一根都缠着日子的暖。
到了近代, 鲁迅的乌篷船划过绍兴水,周作人的苦雨斋里,仍飘着浙东学派 “经世致用” 的旧墨香。
如今钱塘潮仍拍着老堤,端午的龙舟鼓声震得潮头更高。
那鼓点里,有河姆渡人的夯歌,有越兵的呐喊,也有现在人手里粽子的甜。
老樟树下的茶碗,盛过吴越的月光,也盛过如今的烟火,一口下去,都是千年越地的厚。
今天,跟您聊聊 浙江的非遗美食……
越王勾践“投醪劳师”的典故,至今仍在绍兴投醪河荡漾。
公元前492年,勾践败吴后卧薪尝胆,十年生聚间,
他以 “生丈夫奖二壶酒、一犬,生女子奖二壶酒、一豚”催育人口;伐吴前,更将酒倾入河中,与将士迎流共饮,酒香混着士气,直冲云霄,一战雪耻。
这坛酒,从此浸透了家国兴衰的厚重。
2006年,绍兴黄酒酿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
它以鉴湖活水、 精白糯米、黄皮小麦为骨,经“七月制酒药、十月酿酒”的古法,
历经 “落作、开耙、压榨、煎酒”等九十天低温发酵,终成琥珀流光、六味(鲜甜酸辛苦涩)平衡的佳酿。
喝一口,初觉清冽,继而醇厚回甘,像极了绍兴人的性子,刚柔并济,耐得住岁月。
如今,这坛“老酒”仍守着“一冬一酿”的规矩,在青瓷坛里慢慢老熟,越陈越香。
它不是酒,是半部越地史,是烟火气里的岁月长歌。
诞生于1921年,浙江兰溪人张锦泉在嘉兴张家弄6号首创“荣记五芳斋”,
以四角立体枕形粽和“糯而不糊、肥而不腻”的特色闻名。
当时三家“五芳斋”为争“正宗”名号,在选料、工艺上精益求精。
黑龙江糯米、江西野生箬叶、后腿瘦肉,甚至用徽州伏箬包裹,硬是把民间小吃推成了“江南粽子大王”。
名字源自清道光年间苏州沈氏甜食铺,取“五芳”喻五谷芳馨,后被张锦泉沿用,成了嘉兴的味觉符号。
2011年,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
其肉粽“ 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蛋黄猪肉粽“咸蛋黄油润起沙”,
豆沙粽“红润饱满、细嚼香甜”。
源起大禹治水传说,
清道光 《嵊县志》载,禹后女娇在甑山蒸馒头供食,馒头散落剡溪化为“禹余粮”,后人取其意创制小笼包。
民国初年,杭州知味观归来的陈东升于市心街首创“小笼馒头店”,
以老面发酵、18道捏褶工艺定型,收口留“鲤鱼嘴”,
汤汁鲜香浸润薄皮,咬开瞬间“葱香肉鲜直冲天灵盖”,当地人戏称“嘬口汤,鲜得掉眉毛”。
2023年1月,嵊州小笼制作技艺被列入浙江省非遗名录。
其魂在“韧”与“鲜”:
实面劲道弹牙,发面松软透光,馅料必用隔心肉配嵊州香葱,
现包现蒸6分钟出笼,皮薄如纸却能盛住滚烫汤汁。
这哪是包子?分明是活着的嵊州史记。
诞生,绕不开唐朝名将程咬金。
相传他早年流落金华,以卖烧饼为生,有回未卖完的饼搁炉边烘烤过夜,
次日竟酥脆油润,香得人直咂嘴,便改良工艺,裹入梅干菜肉馅,成今日模样。
据 《金华县志》载,当地炭火烘面食的习俗早存,
南宋《中馈录》更记其 “酥脆鲜香,久存不坏”,千年炉火不熄,烧的是烟火,淬的是匠心。
2009年,这口“酥”味入选浙江非遗。
饼形若蟹壳,金黄酥皮撒满芝麻,咬开“咔嚓”一声,梅干菜咸鲜裹着猪肉香在舌尖炸开,甜中带鲜,酥而不腻。
老金华人说 ,“酥”与“舒”谐音,吃口酥饼,日子也“酥酥服服”的。
如今,古法炭烤与现代工艺并存,火腿、蛋黄新味层出,
但那口千年的“酥”劲儿,始终是金华人骨子里的乡愁,咬一口,便知岁月不凉,烟火常暖。
相传 黄帝铸鼎时在石城山支起青铜板,麦粉裹碎肉烤得滋滋响,这古法在永康传了四千年。
北宋胡则归乡必吃这饼,南宋陈亮中状元前也啃它充饥,从此得了“状元饼”的名头。
如今永康人走南闯北,兜里揣个麦饼比带金还踏实,
咬开那层淡黄酥皮,肥瘦相间的“两头乌”猪肉混着九头芥腌的梅干菜,咸香直窜喉咙,油而不腻的汁水顺着指缝往下淌,像极了永康人“硬气又实诚”的性子。
2023年1月,这饼的制作技艺成了省级非遗。
它不靠花哨的馅,全凭面皮韧得能“提气”,28道褶子定型如菊,烤得外酥内嫩。
永康人管这叫“实在功夫”,
饼皮要揉三次醒三次,肉得手工剁到米粒大小,连烤饼的铁锅都得是浅平的,火候要拿捏得刚好,多一分焦,少一分生。
始于明代,因“发糕”谐音“福高”,寓“年年发、步步高”之意,
成为龙游商帮远走他乡时的“干粮”与“乡愁”。
据 《龙游县志》载,明万历年间商帮鼎盛时,发糕随商队传遍大江南北。
传说朱元璋微服龙游时,曾赞其“松如棉絮,甜过蜜枣”;
乾隆下江南亦点名要尝,赐名“福糕”。
更有趣的是,一农妇误将米酒洒入粉中,竟让发糕更松软香甜,这“酒酿发酵法”沿用至今,成了非遗技艺的灵魂。
2009年,龙游发糕制作技艺入选浙江省非遗,
其 形态洁白如玉、孔细似针,咬一口糯而不粘、甜而不腻,兼有桂花、红枣等多样口味。
老龙游人常说:“发糕做得好,福气少不了。”
明清时,温州渔民出海为延长鱼肉保存,将鮸鱼剔骨敲茸,混淀粉揉捏成条,入沸水汆熟,初名"鱼圆"。
传说有位官员爱食此味,厨师为方便老叟,改圆片为长条,却保留"鱼圆"名号,沿袭至今。
这手艺从渔船到街巷,熬过岁月洪流, 2021年入列温州非遗,1998年成"中华名小吃"。
其魂在"三足":
料码足,鮸鱼肉占七成,姜葱盐酒浸渍入味;
韧劲足,手工揉打至"粘手扯丝",咬开弹牙似活鱼蹦跶;
鲜味足,汤色清亮带微酸,撒把葱花、滴两滴米醋,鲜得人直咂嘴,
"真当鲜嘞"!
如今街头老铺仍现做现卖,师傅手指一挤,鱼丸如银鱼跃水,浮起即捞,热乎一碗下肚,
从舌尖暖到心尖,这才是温州人刻进骨子里的烟火气。
最早可溯至宋元时期。
相传隋炀帝元宵夜赐 “浮元子”,后传至明州(今宁波),经水磨糯米粉嵌猪油黑芝麻馅的改良,才成今日风味。
更传奇的是“缸鸭狗”江阿狗,
他用宁波话谐音作店名,画缸、鸭、狗为记,
当年那句 “三点四点饿过头,猪油汤团‘缸鸭狗’,吃了铜钿还勿够,脱落衣衫当押头”的顺口溜,至今还在老街飘着。
2012年,宁波汤团制作技艺列入浙江省非遗。
其妙在“三绝”:
水磨粉皮薄如羊脂,咬开时油香裹着黑芝麻的甜涌出来,糯而不黏;
猪板油去筋膜后与绵白糖、芝麻粉揉透,冷藏成“玻璃弹子”馅心;
煮法讲究“三浮三沉”,浮起时加冷水防破,再煮至玉色透亮。
春秋时伍子胥自刎,夫差将其尸投入江中,江浙百姓以粽投江祭之,此俗延续至今。
明 《万历秀水县志》载“端午啖角黍”,
清 《古禾杂识》记村民“竞以是日前后上墓祭扫,焚烧纸钱;村人聚观,分享角黍”,
岁月流转,粽香浸透了江南的烟火气。
2008年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
其魂在 “糯而不糊、肥而不腻、咸甜适中”。
精选太湖圆糯,配猪后腿“横丝”肉,浸徽州伏箬,经选料、浸米、煮叶、制馅、包裹、扎线、烧煮七道古法,
杉木锅桑柴火慢煨三时,肉汁渗米,米香裹肉,咬开粽叶,
鲜香直冲天灵盖,是“东方快餐”的顶流。
如今嘉兴人仍守着 “五月五,裹粽忙”的旧俗,老茶馆里“倷来只肉粽?”的吆喝,藏着千年不变的乡愁。
人称“桶饼”,藏着六百年烟火气。
明初有农妇以土麦面、土猪肉、九头芥梅干菜揉成饼坯,贴于炭火陶炉内壁烘烤,遂成此味。
轩辕黄帝炼丹传说虽无实据,却添几分古意,
丹炉壁烤饼的野趣,早随缙云人挑担走街的吆喝声,从壶镇传遍四方。
清末民国时,赵、李、张、鲍等烧饼世家名噪一时,饼香飘出浙西南,甚至飘到澳、意海外。
2021年,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
饼皮金黄酥脆如秋叶,内里软糯似云絮,咬开时麦香、肉香、梅干菜香裹着焦糖甜涌上来,油而不腻,咸淡恰好。
当地人讲,“桶饼”二字最贴切,
烤制用的陶炉形似桶,饼贴壁烘烤,火候全凭师傅经验,多一分焦苦,少一分生涩。
您尝尝,这口黄酒的醇厚,这只粽子的软糯。历史不在书里,在碗里。
河姆渡的稻香还黏在齿间,勾践的酒苦早已化成了百姓的甜。
非遗不是摆在玻璃柜里的老古董,是老灶台上升起的热气,是巷口飘了千年的香。
日子就是这样,一代代人,在同样的滋味里活着。潮水会再来,糯米又下锅,明天清早的摊位上,新一笼包子正冒着白汽。
吃吧,趁热。
人间不过这一口热乎的,吃了,就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