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到“阴茎癌”这几个字,很多男性下意识就皱起了眉头,总觉得这事儿离自己特别远。可现实总爱给人当头一棒。它虽说不算高发,但也并不罕见,尤其是一些年纪偏大、有包皮过长或清洁不当习惯的男性,确实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慢慢推进了危险区。

要命的是,很多时候早期症状被误以为是普通皮炎,或者根本就没放在心上,等到病情拖到中晚期,治疗难度和身体损伤就大大增加了。阴茎癌不是绝症,但它需要早发现、早治疗,而不是讳疾忌医地蒙混过关。
说到底,男性群体对这块的关注度确实太低,很多人连基本的相关知识都没听过,更别说意识到什么算异常。医学上明确指出,阴茎癌大多数来源于包皮龟头的鳞状上皮细胞,是一种上皮组织恶性肿瘤。它发展得并不快,但胜在隐匿性强,早期容易被忽视。

有统计数据显示,阴茎癌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0.5/10万,虽然低,但患者多集中在50岁以上男性,而这些人往往有抽烟、卫生条件差、包皮包茎等共性。一个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发现得太晚。所以,如果能抓住几个早期的典型表现,也就等于把握了主动权。
1. 龟头或包皮下长出“菜花状赘生物”
有一类症状说起来听着有点怪,龟头或者包皮下面,竟然长出了“菜花状”的赘生物。这个词一说出口,不少人马上想到某些性传播疾病,比如尖锐湿疣。没错,阴茎癌早期确实有可能被误诊为尖锐湿疣。

问题是,这种赘生物多半不痛也不痒,长得慢吞吞,但形状却不怎么规矩,有时候边缘参差不齐,还伴有点糜烂。一些人看到后误以为是摩擦引起的过敏,或者不小心蹭破皮了,就往上涂点药膏敷一敷,结果耽误了真正的病因。
真正的危险在于,这类赘生物常常是癌变组织的初始形态,它们不吵不闹,却在悄悄破坏组织结构,一旦侵袭到深层,治疗起来就棘手得多了。

2. 皮肤变厚、变硬,长出斑块或结节
再有就是皮肤的变化。有些男性发现龟头或包皮表面皮肤变厚、变硬,甚至能摸到斑块或者像小硬疙瘩一样的结节。这些变化乍一看像是皮肤角化增生,甚至有人以为是老茧,毕竟局部常摩擦,形成角质层厚一点也不稀奇。
但问题是,这种变厚并不均匀,而且摸起来有点板结的感觉,外表颜色也不均。时间一长,还可能伴有轻微的破溃、渗液等情况。

如果这时候去医院做个活检,很多人会被诊断为“癌前病变”,这就是身体在发出信号,说这块地方已经不再是普通组织了。忽视这些细节,等到斑块逐渐扩大、硬结愈加明显,就为治疗增加了很多难度。
3. 包皮反复红肿、分泌物恶臭
还有一点很多人没太当回事,那就是包皮反复发炎、红肿,甚至散发出异味。有些男性的包皮比较长,平时清洗不彻底,导致包皮垢积聚,这种情况下细菌滋生,容易诱发包皮龟头炎。
一旦炎症反复发作,就可能损伤局部组织,引发细胞变异。临床上不少阴茎癌患者,早年都曾经历过这种“老毛病”。开始是包皮红肿、有点痒、有点疼,有时候还会出现黄色分泌物,带点腥臭味,忍忍就过去了。

但时间久了,这种慢性刺激会导致细胞恶变,尤其在局部免疫功能降低时,更容易加速癌变过程。每次发炎都像在悄悄敲门提醒,却总被忽略在门外。
4.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这个部位靠近生殖器,一旦下体有慢性炎症或者肿瘤扩散,最先受到影响的往往就是这里。有些人在洗澡或穿衣时摸到大腿根部有几个小疙瘩,按压不疼,也没在意。
其实阴茎癌在中期开始,肿瘤细胞可能已经通过淋巴管转移到了附近淋巴结。这时候的肿大已经不是炎症引起的,而是肿瘤细胞扩散的结果。

医学上称为区域淋巴结转移,是判断肿瘤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如果一边是赘生物或溃烂没好,另一边是淋巴结肿大,还持续几周不消退,那就很值得警惕了。
讲这些不是为了吓唬谁,而是想让更多人知道,阴茎癌虽然罕见,但真不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凡是男性,只要存在风险因素,比如包皮过长、抽烟酗酒、不洁性生活史、免疫力低下,就都有可能中招。

有研究指出,超过70%的阴茎癌患者在确诊前半年内都经历过明显的不适症状,但由于羞于启齿或者认为“不是什么大事”,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这是个值得深思的数据,它说明预防和早筛的缺失才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
那能不能提前避免?其实只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规律性生活、保持下体清洁,就能有效减少患病几率。对于包皮过长的年轻男性,早些年进行包皮环切手术可以减少细菌滋生,也有助于预防长期炎症。此外,减少吸烟频率、控制饮酒、增强体质也都是降低风险的关键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也曾多次强调,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疾病早筛是提高男性健康水平的基础。要知道,阴茎癌治疗早期效果很好,五年生存率能达到80%以上,但一旦拖到晚期,生存率就会降到30%左右,而且还伴有部分或全部切除阴茎的痛苦治疗方式,影响不仅仅是身体,更是心理的严重创伤。
阴茎癌并不遥远,它潜伏在生活细节里,在忽视与不当中悄悄滋生。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红肿、糜烂、皮肤变化、淋巴结肿大,其实都是身体在用尽全力给出的提示。能不能听得见,决定了命运的走向。

别让无知和讳疾忌医成为阻碍健康的绊脚石。真正的防护不是等病来才应对,而是在日常中提高警觉。那些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到最后往往多的就是麻烦。阴茎癌不可怕,可怕的是把它当作笑谈。
参考文献:
[1]李成伟,周建林. 阴茎癌诊治进展[J]. 中国肿瘤临床,2022,49(4):197-202.
[2]刘志勇,赵立新. 包皮过长与阴茎癌相关性的临床分析[J].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3,38(5):310-313.
[3]王海东,黄志强. 阴茎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现状[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21,42(9):691-694.
[4]张继祥. 男性外生殖器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J]. 肿瘤防治研究,2024,51(2):112-117.
[5]国家癌症中心.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24)[R]. 北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5.
[6]郭峰,刘维义. 阴茎癌早期症状识别与误诊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3,10(6):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