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凭借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的特点,在疼痛管理、慢性病调理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其整体安全性较高,但受操作规范、患者体质等因素影响,仍可能出现不良反应。正确认识这些反应的成因与应对方法,是保障治疗安全的重要前提。
一、晕针:最常见的急性反应
晕针是针灸过程中最易出现的急性不良反应,多与患者体质、心理状态及操作细节相关。
1.常见原因
患者精神紧张、空腹饥饿、过度疲劳,或针刺时体位不当(如站立位),也可能因医生进针过快、刺激量过大诱发。
2.临床表现
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严重时可出现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甚至晕厥。
3.处理方法
立即停止针刺,迅速起针,让患者平卧并抬高下肢,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通畅;轻者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可缓解,重者需按压人中、内关等穴位,必要时给予吸氧或药物急救。
4.预防措施
治疗前评估患者状态,避免空腹、疲劳时施针;操作前做好解释沟通,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选择卧位针刺,进针时手法轻柔,逐步调节刺激量。

二、局部血肿:针刺后的组织损伤
局部血肿因针刺损伤皮下血管导致血液淤积,多发生于血管丰富部位(如面部、四肢)。
1.常见原因
针刺时刺破小血管且未及时按压;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如血小板减少);医生对穴位解剖结构不熟悉,误刺较粗血管。
2.临床表现
针刺部位迅速出现肿胀、疼痛,皮肤呈青紫色,严重时可扩散至周围组织。
3.处理方法
若针刺后立即发现出血,需用干棉球持续按压针孔5-10分钟;形成血肿后,24小时内局部冷敷止血,24小时后改用热敷促进淤血吸收;血肿较大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外用活血化瘀药膏。
4.预防措施
医生需熟悉穴位周围血管分布,避开大血管进针;针刺后规范按压针孔,对凝血功能较差的患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三、感染:消毒不当引发的炎症反应
针灸感染多因消毒不严格导致病原体侵入,虽发生率低,但可能引发局部或全身感染。
1.常见原因
针具未彻底灭菌、皮肤消毒不规范(如酒精棉球重复使用)、针刺部位存在皮肤破损或感染灶仍强行施针。
2.临床表现
局部感染表现为针孔周围红肿、灼热、疼痛,可伴有脓性分泌物;全身感染则出现发热、寒战,严重时引发败血症。
3.处理方法
局部感染需及时清洁创面,外用碘伏消毒,涂抹抗生素软膏;形成脓肿时需切开引流;全身感染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
4.预防措施
严格执行针具灭菌(如高压蒸汽灭菌),采用一次性针具更佳;针刺前用75%酒精棉球规范消毒皮肤,避免在感染灶附近施针。

四、神经损伤:操作不当导致的神经刺激
神经损伤多因针刺深度或角度不当,直接刺激或损伤周围神经,常见于神经密集部位(如四肢关节附近)。
1.常见原因
医生对穴位解剖结构掌握不足,针刺过深(如刺向脊柱、神经干附近);进针时手法粗暴,盲目提插捻转。
2.临床表现
损伤部位出现持续性麻木、刺痛或放射性疼痛,严重时伴有肌肉无力、活动受限(如上肢抬举困难、下肢行走不便)。
3.处理方法
立即停止针刺,避免再次刺激损伤部位;轻度损伤可通过休息、局部热敷缓解;症状持续或加重时,需及时就医,采用营养神经药物(如维生素B12)或物理治疗。
4.预防措施
医生需精准掌握穴位解剖,尤其是神经、血管密集区域的针刺深度和角度;进针时缓慢轻柔,出现患者剧烈疼痛时立即退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