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6年,隋炀帝第三次南巡,前往江都。这一行为无疑为各地的起义军提供了更多机会。随着隋朝中央政权逐渐衰弱,反抗力量迅速壮大,原本孤立无援的起义军开始联合成几支庞大的队伍。到公元617年,局势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 首先,河北地区在窦建德的领导下,起义军迅速崛起,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其次,由杜伏威和辅公祏率领的江淮起义军,也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地方上一支重要的反抗力量。第三支力量是瓦岗军,由翟让和李密共同领导,逐渐成为三支起义军中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一支。瓦岗军中涌现了许多后世闻名的英雄人物,如单雄信、秦叔宝、程咬金和王伯当,他们几乎都出身于瓦岗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如果要推翻隋朝,瓦岗军无疑是最有能力完成这一使命的。瓦岗军能够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关键在于其强大的领导力,而李密正是这股力量的核心。

李密的崛起并非偶然。在他人生低谷时期,他遇到了翟让。翟让虽然不是深谋远虑的军事天才,但为人仁厚,善于识人,发现了李密的才华后深感欣慰,遂与李密共同商讨军事大计。李密毫不保留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他指出:“现在隋朝的精锐兵力在征讨高句丽的战役中已消耗殆尽,与突厥也断绝联系,帝国力量非常虚弱。隋炀帝已放弃东都,逃往江南,几乎天下无主。此时正是英雄逐鹿的好时机!希望您能带领我们推翻隋朝,恢复天下,绝不能仅满足于占山为王。” 李密的这一番话,让翟让大开眼界,也让瓦岗军的目标从局部反抗升华为推翻隋朝、建立新政权的宏大事业。这一目标既振奋人心,也极大提升了瓦岗军的士气。李密提出的宏图大计虽然令翟让略感畏惧,但他并未因此退缩,反而积极响应。在李密的鼓动下,翟让率军展开攻势,迅速攻下荥阳郡的多个县城。 李密加入瓦岗寨后,很快带来大批人马,并占领了许多重要地盘。站稳脚跟只是第一步,他的下一目标是进一步扩大瓦岗军的实力。李密并不满足于现状,很快实施了两项决定性行动,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首先,李密率军大败张须陀。张须陀是隋朝的重要将领,深受朝廷信任,手下有秦琼和罗士信两位猛将,曾屡次打败起义军,声名赫赫。当隋朝派张须陀前来剿灭瓦岗军时,翟让十分惧怕,建议撤退。但李密坚定认为张须陀虽然勇猛,却缺乏谋略,而且因刚刚获胜而过于自负和暴躁,这正是可乘之机。李密决定正面迎战,并施行巧妙伏兵计。 他命翟让率军与张须陀主力正面交锋,而自己带领一千精锐埋伏在荥阳老城附近的密林中。当张须陀主力追击翟让时,李密率伏兵从背后发动攻击,夹击张须陀的后卫。翟让见状也从后方进攻,将张须陀包围。最终,张须陀大败阵亡,其麾下士兵纷纷投降李密,李密由此获得了自己的嫡系部队。

这场胜利极大提升了李密的军力,同时让他在瓦岗军中的地位更为巩固。翟让并未因李密的崛起心生嫉妒,反而慷慨让出更多权力,支持李密成立独立的“蒲山公营”。此举使李密从谋士升格为瓦岗军核心领导人之一,成为实际掌门。 随后,李密发动第二次关键行动,夺取兴洛仓,这一战略决策成为瓦岗军壮大的关键。兴洛仓是隋朝最大的粮仓,储存大量粮食,对于东都洛阳的军事供应至关重要。李密洞察到粮食是制胜的关键,建议翟让奇袭兴洛仓并开仓放粮,以吸引百姓投奔。翟让虽有迟疑,但最终同意,两人率精兵成功夺取兴洛仓。

夺下兴洛仓后,瓦岗军将粮食分发给周围百姓,赢得极大支持。这不仅增强了军力,也让李密收获民心,瓦岗军士气高涨,短时间内军队规模迅速扩展至几十万。兴洛仓的控制不仅切断洛阳粮食供应,也让瓦岗军的威名迅速传遍中原。 随着这次胜利,李密声望达到巅峰。自加入瓦岗寨以来,他带领军队连连获胜,实力迅速增长。到了617年2月,翟让甚至推举李密为主,封为魏公,并宣布改元永平。虽然李密未直接称帝,但瓦岗军的组织架构已接近完整的帝国体系。李密从大隋朝廷的通缉犯,转变为反隋武装核心领导人,离建立自己王朝的梦想愈发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