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化疗就恶心呕吐,吃了中药就正常了,我一直坚持着呢!”刚结束化疗出院的刘阿姨,虽面色稍显苍白,却语气坚定地安慰着关心和她有一样遭遇的人。

而这位与胆管癌抗争11年的阿姨,曾被医生预判 “手术也活不过两年”,历经手术感染、介入治疗,最终在依靠“中西医结合”下一次次挺过难关。
【全身发黄牵出胆管癌,手术介入陷入治疗困境】
2014 年 8 月,安徽阜阳的刘阿姨还在凌晨3点就起身忙碌早餐生意,根本没有在意自己的皮肤、眼珠、小便都变成了不健康的黄色,浑身瘙痒不止。

“身边人都劝我赶紧去大医院看看。” 刘阿姨回忆道。
2014年9 月 22 日,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CT 报告提示:胆总管管壁增厚,考虑肝内胆管瘤。
医生私下告知家属:“没必要手术了,就算做了,也坚持不了两年!” 但女儿不愿放弃,反复恳求医生制定手术方案。
2014年9 月 27 日,刘阿姨接受了 “肝门胆管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确诊为 “肝门部胆管腺癌 I 级”。
然而,术后的恢复远比想象中艰难。
术后一个月,刘阿姨的伤口却持续感染,反复低烧,疼痛剧烈到只能靠止痛药入眠。
家人带着她辗转上海、南京的大医院,却始终找不到有效解决方案,最终只能回到安徽老家,在省肿瘤医院接受了 3 次介入治疗。

也就是在介入科,看着病友们痛苦的模样,即便不识字的刘阿姨,也终于明白自己患上的是癌症。“当时就想放弃了,太疼了,觉得熬不下去了。”可家人的坚决反对,让她不得不重新鼓起勇气。
【中医转机:三联平衡疗法破解 “疼痛与虚弱” 难题】
2015 年 4 月,介入治疗结束后,刘阿姨的疼痛依旧没有缓解,每天半夜只能在客厅来回走动缓解不适,生怕吵醒家人。
“后来是因为我儿媳妇,去娘家的时候给她娘家人说的,她娘家人给我问的老家人有没有认识的医生,结果就是这么巧!正好娘家的邻居就是胆管癌,跟我一样的病,人家一直很稳定.....”
“我儿媳妇就带着我来找袁大夫了!”
2015 年 7 月 3 日,她在家人的搀扶下,求诊于“三联平衡疗法”创始人——袁希福老中医。
袁希福老中医通过诊脉观舌,精准判断刘阿姨的病情为“术后元气亏虚,经络瘀阻”
之症,最关键的是要先止疼、养元气。
按照这个思路,袁希福老中医开以“扶正固本,通经排毒”为思路的首方:采用党参、黄芪补充术后耗损的元气,改善低烧、乏力症状;辅以莪术、丹参等 “通瘀” 药材,疏通经络,缓解伤口胀痛。
服药一个月后,困扰刘阿姨的剧烈疼痛明显减轻,终于能安稳睡上一觉;两个月后,低烧退去,伤口愈合速度加快;三个月后,小腹仅余隐痛,刀口胀痛感也基本消失。

“没想到中药这么管用,之前吃止痛药都不管用,喝了中药居然不怎么疼了!” 刘阿姨欣喜不已。
2018 年,身体逐渐稳定的她,甚至重新做起了早餐生意,从凌晨三点忙碌到下午三点,精力堪比年轻人。
如今,刘阿姨已与胆管癌抗争11年,远超医生当初 “活不过两年” 的预判,病情整体保持稳定,她每天能正常遛弯、聊天,儿媳孝顺不让她干活,日子过得安稳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