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李阿姨,你这肠胃不适,恐怕不是简单的消化问题。”

“医生,我平时挺注意吃的啊,就是比较喜欢吃点肉……”
“问题可能就在这里,尤其是你说的那种‘油炸猪排’。”
李阿姨万万没想到,自己几十年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炸肉,竟然成了她身体“警报”的幕后黑手。
很多人一听“吃肉致癌”,第一反应是腊肉、香肠这种加工肉。但你知道吗?真正让肿瘤科医生反复提醒的“高危肉类”,其实是很多家庭餐桌上的“家常菜”——反复油炸的肉。

到底是肉本身的问题,还是烹饪方式藏着隐患?不少人吃了一辈子肉,却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今天我们就揭开“吃肉致癌”的真相,看看你家的菜谱里有没有“致癌定时炸弹”。
吃肉,真会致癌吗?
先说结论:吃肉本身不等于致癌,但某些肉类种类、加工方式和吃法确实可能大大增加患癌风险。
早在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便将加工肉类,像香肠、培根、腊肉这类,列为一级致癌物。

红肉(牛、猪、羊肉)则被列为2A级致癌物——这意味着,它们在特定条件下确实可能增加癌症风险,尤其是结直肠癌。
更值得警惕的是,经过高温油炸、烧烤、煎炸等处理的肉类,在烹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杂环胺(HCA)和多环芳烃(PAH)等致癌物质。
比如:

不仅如此,反复使用的油锅,反复煎炸出的肉类,其致癌物含量可能翻倍。
所以,不是肉本身的问题,而是“怎么吃肉”的问题。
长期吃这类“高危肉”,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从大量流行病学数据来看,长期大量摄入高温加工的红肉或加工肉类,与多种癌症有明确相关性。
如果你经常吃煎炸肉类,可能在3-6个月后出现以下变化:
炸物含油量高、消化难,可能导致胃肠道蠕动变慢,出现腹胀、便秘甚至慢性胃炎。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与饮食密切相关。若高温油炸肉摄入过量,会致使有益菌数量减少、致病菌增多,进而削弱肠道屏障功能,对肠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血液中炎症因子(如CRP、IL-6)在摄入加工肉过多者中显著升高,这是癌前状态的重要信号。
长期摄入这类肉类与高血脂、胰岛素抵抗、脂肪肝等代谢异常密切相关,为癌变埋下隐患。

《柳叶刀》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每日加工肉类摄入量超50g,会增加结直肠癌患病风险。相较常人,此类人群患结直肠癌风险提升了18%。
吃肉不等于致癌,但错误的吃肉方式,会将“口腹之欲”变成“肿瘤风险”。
那该怎么吃肉才安全健康?医生建议这样做
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问:“那是不是就不能吃肉了?”当然不是。肉类是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但关键在于吃对了。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红肉每周摄入不超过350~500克,优选瘦牛肉、猪里脊。

建议选择:水煮、蒸、炖、低温煎,减少致癌物产生。
香肠、培根、腊肉、午餐肉等尽量少吃,不建议作为常规食材。
搭配蔬菜可增强抗氧化能力。像绿叶菜、番茄、胡萝卜这类蔬菜,富含抗氧化成分,能在一定程度上中和部分致癌物,日常饮食中不妨多摄入。
家庭烹饪时,煎炸油最多使用一次,切忌重复高温使用。

建议先吃蔬菜,再吃肉类,可减少油脂吸收,延缓血糖上升。
吃对肉,吃对方式,才是对健康真正的“肉体关怀”。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小事中。今天开始,不妨从改变“怎么吃肉”这件小事做起。不是不让你吃,而是要吃得更聪明、更安全、更安心。
医生也提醒,如果你已有胃肠道不适、便血、消化变慢等症状,或家族中有肠癌病史,一定要尽早去正规医院消化内科做检查,早筛早治,远离癌变风险。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致癌物分类报告(2015)
《柳叶刀·肿瘤学》:加工肉与癌症风险关联回顾性分析
中国营养学会《居民膳食指南(2022)》
《红肉及加工肉类摄入与慢性病风险关系研究综述》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