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历经了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在治疗疾病、养生保健中都有着重要作用。但是中药的使用也并非简单之事,其中蕴含着很多学问,正确掌握中药用药知识,不只是关乎疾病的治疗效果,还与我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接下来,就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中药的用药知识。
使用注意事项——细节决定效果与安全
一、剂量把控精准化。中药剂量对疗效与安全性都有重要影响,以麻黄为例,治疗风寒感冒时,如果剂量过小,可能无法发挥发汗解表之效;但如果剂量过大,又可能会导致出汗过多,容易出现心慌、气短等不良反应。为此,患者需要严格遵循医生或药师的指导,按照规定剂量服用。对于不同年龄、体质、病情的患者,用药剂量也有所差异;如儿童、老年人以及体质虚弱者,通常需要适当减少用药量;对于病情较重者,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增加用药量。
二、煎煮方法科学化。煎煮中药的方法也很重要,宜选用砂锅、瓦罐等,因为这些器具化学性质稳定,不会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不宜使用铁锅、铝锅等金属器具,金属元素可能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反应,影响药效,甚至会产生有害物质。在煎煮前,通常需要将药物浸泡一段时间,使药物充分吸收水分,让药物的有效成分更易溶出。在煎煮时,需要注意火候与时间,解表药煎煮时间不宜过长,通常大火煮沸后,再小火煎煮10~15分钟即可,防止有效成分挥发;对于滋补药则需长时间煎煮,一般是在大火煮沸后,小火慢煎30~60分钟,这样可以充分提取药物中的有效成分。
三、服用时间规律化。通常来说,补益药宜在饭前空腹服用,利于药物吸收,以便更好地发挥滋补作用;对于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一般在饭后服用,可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对于安神药宜在睡前半小时至一小时服用。此外,还有一些特殊药物,如驱虫药宜在清晨空腹服用,便于让药物迅速进入肠道,以发挥驱虫作用。
配伍禁忌——遵循规律,避免风险
一、“十八反”“十九畏”需牢记。“十八反”和“十九畏”是中药里重要的禁忌原则,“十八反”是指有一些药物相互配伍后,会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者会降低和破坏药效,比如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等;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等。“十九畏”指的是有些药物在合用时会相互抑制,使药效下降,甚至会产生有害物质。比如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等;在使用中药时必须严格遵守这些配伍禁忌,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二、药物与食物的配伍禁忌。除了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中药与食物之间也存在配伍禁忌。以人参为例,不宜与萝卜同用,这是因为人参具有补气作用,而萝卜则具有破气消食的功效,二者同时食用,会使人参的补气效果下降。在服用清热药时,不可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助热生火,与清热药的药性相悖,易削弱药物的清热作用。
储存:创造良好环境,保证药效稳定
一、储存环境要求严。中药的储存环境很重要,中药通常都需要储存在干燥、阴凉、通风良好的地方,因为干燥的环境可以避免中药受潮发霉、变质;储存在阴凉处可以避免中药因高温而失效或产生异味;保持通风良好,减少中药与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接触。如黄芪、党参等根茎类中药,如果储存环境潮湿,就很容易生虫、发霉;再如菊花、金银花等花类中药,如果处于高温环境下容易变色、失去香气。
二、不同药材储存有别。如薄荷、藿香等含挥发油的中药,需要密封保存,能够减少挥发油的散失,以保持药效。对于枸杞子、红枣等易生虫、发霉的中药,可以在冰箱中冷藏,或者与花椒、大蒜等具有驱虫作用的物品放在一起。如人参、鹿茸等贵重中药,最好是单独存放,并要定期检查,避免受潮、虫蛀。
总之,中药用药知识涵盖了使用注意事项、配伍禁忌和储存等多个方面,正确使用中药时,需严格遵循“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禁忌原则,并要注意药物与食物的配伍,还要为中药创造良好的储存环境,这样才能保证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