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的北京,一股“地坛热”持续升温。社交媒体上,红墙映衬下的璀璨金叶美景反复刷屏;公园内外,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从昔日的皇家祭坛到如今的城市文化客厅,地坛公园正以一场绚丽的“金色”盛宴,展现出历史名园在当代的独特魅力。
为何秋天的地坛格外引人注目?近日,记者走进地坛公园,探寻其热度背后的深层逻辑。
底蕴之美
皇家规制与人文情怀共生共鸣
地坛的美,首先深植于其无可替代的历史底蕴与人文气质。
步入地坛公园北门,入眼的便是由近70年树龄的古银杏林渲染出的漫天金黄。深秋时节,金黄的叶片在轻起的微风中,簌簌飘落于汉白玉栏杆与飞檐斗拱之间,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画卷。园内290余株银杏并非随意散植,而是严格遵循东西、南北向对称布局,形成规模宏大、秩序井然的景观阵列。无论是西门外被誉为“黄金隧道”的88棵银杏,还是北门内64棵整齐列队的银杏大道,都展现出一种震撼的对称美学。
“地坛的‘红墙金叶’并非刻意营造的网红布景,而是时间沉淀的自然馈赠与历史遗存的有机融合。”地坛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作为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核心场所,方泽坛遵循“天圆地方”的皇家规制,其宏伟建筑与银杏的挺拔苍劲在视觉上形成呼应,红墙的厚重底蕴与金叶的灵动绚烂在质感上形成对比。
比自然景观更为动人的,是浸润其间的人文温度。已故作家史铁生笔下的《我与地坛》,早已将这里升华为一代代读者的精神故乡。如今,在公园一隅,由读者为致敬史铁生与余华深厚友谊而认养的两棵国槐,已成为承载文学记忆的网红打卡点,地图软件上专门的定位标记,吸引着无数文学爱好者前来“朝圣”。历史厚重的沉淀、古木岁月的沧桑与文学情怀的浸润在此交织,让地坛的“底蕴”超越了视觉层面,直抵人心。
趣味之新
创意体验为古园注入现代活力
除了静态的景致,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文化活动与体验设计,是地坛今年持续“圈粉”的关键。
从年初火爆的地坛庙会、年中圈粉无数的地坛书市,到现在正在举办的第十一届地坛银杏文化节,成功将传统的文化活动从单一观景,升级为集“吃、逛、拍、玩、购”于一体的多维文化体验。在11月1日至16日期间,“拾光市集”“智能互动体验区”“银杏摄影比赛”等系列活动轮番上演,让古老的地坛充满了现代的生机与趣味。据统计,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得今年银杏节期间的客流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近五成。
一直备受关注的“地坛的海”,今年依然成为吸引年轻游客的一大亮点。这处位于公园东门内的景观,巧妙利用午后西晒的光线,通过坛墙、树影、绿地与树阵的组合,在地面营造出波光粼粼、如临海畔的独特视觉效果。“这处景观需要游客具备一定的光影捕捉技巧,这种探索性和互动性,恰恰迎合了年轻人追求独特、乐于分享的社交心理,迅速成为备受追捧的摄影秘境。”工作人员解释道。
地坛常态化的文化展览与文创开发,也让古园持续“活”起来。公园围绕“古建文物活化利用”核心,每两月推出不同主题的展览,系统展示皇家文化、古建艺术与珍贵老照片,并配套开发相关文创产品,使抽象的文化变得可触可感。“公园的美景与持续的文化活动形成了良性循环。”地坛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游客们自发在社交平台分享他们的打卡体验,这种口碑传播极大地扩大了地坛的影响力,使其成为金秋北京现象级的文化热点。”
惠民之实
亲民票价守护城市公共情怀
在地坛引发的热潮中,其惠民政策堪称不可或缺的“加分项”。
亲民的票价,无需预约、现场即可购买,加之对60岁以上老人、6岁以下儿童免票,18岁以下学生半价的优惠政策,极大地降低了游览门槛。“北京不乏高价景区,但像地坛这样真正属于普通市民的优质公园尤为可贵。”带着小孙女前来游玩的赵大爷道出了许多市民的心声。这份普惠性,让工薪阶层、学生、长者都能无负担地享受这片位于城市中心的金色殿堂,温暖了市民游客的公共文化生活。
银杏大道上,游客用光影记录“金色友谊”。
公园在运营中始终坚守“亲民不逐利”的底色。园内避免了过度商业化的侵袭,市集主打老字号、非遗文创和平价美食,并与周边的五道营胡同、雍和宫等景点自然联动,形成了“低消费、高体验”的优质旅游线路。这种“平价而不普通”的坚守,使地坛成功打造了一个兼具历史厚度与生活温度、真正属于全体市民的文化休憩空间。
地坛的爆火,看似是“红墙金叶”的偶然出圈,实则是市民对“有温度的公共空间”需求的必然结果。该负责人表示,地坛公园作为历史名园,将继续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根基,不断创新富有趣味的游览体验,以普惠共享的方式服务大众,力争让古老的公共空间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生活的温度,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