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整理厚衣服,把去年穿得紧绷绷的羽绒服套上,居然晃荡起来了——低头看了眼体重秤,160斤,稳了小半年。从190斤减下来那天,我以为最难的坎已经过了,可真到了秋冬这个“减肥天敌季”,才发现“守瘦”比“减重”更磨人。作为敲了十年代码的程序员,以前总觉得瘦下来就万事大吉,直到今年亲身经历才懂,健康不是冲一次业绩,而是长期的经营;体重不是减到目标就定型,秋冬稍不留意就可能反弹。这大半年的保持经历,比减肥时更有感触。
去年秋冬我还在咬牙减重,今年就换成了小心翼翼保持,心态完全不一样。以前是“破釜沉舟”,把零食全扔了逼自己动;现在是“细水长流”,得在享受生活和守住底线之间找平衡。就说下班回家,去年是硬扛着冷风出门散步,今年不用逼自己走多远,但绝不会像以前那样窝在沙发上不动——哪怕只是绕着客厅走几圈,或者站着敲会儿代码,也得让身体活动起来。秋冬天黑得早,冷风一吹就想犯懒,我就给自己定了个小规矩:回家先换运动服,穿上鞋就没那么想躺了。
没减肥之前,我的秋冬日常就是“宅”和“造”。就三四年时间,体重从刚工作时的140斤涨到190斤,我居然没当回事。直到去年秋天,爬两层楼梯去给客户送资料,中途得歇三次,胸口闷得慌,回到工位上头晕眼花,手指都有点打颤。去医院检查,医生指着化验单说“血脂高、血压也临界了,再这么折腾下去,年轻也扛不住”,我盯着体重秤上的190斤,第一次觉得害怕。
饮食上的保持是一门学问,比减肥时的“清汤寡水”更考验人。减肥时能狠下心不吃火锅撸串,可今年秋冬哥们约着聚餐,总不能次次推脱。我摸索出的法子是“不忌口,但控量”。以前吃火锅恨不得把自己撑到扶墙,现在只拿小份菜,多吃蔬菜和瘦肉,少蘸麻酱,吃到七分饱就停。
最开始保持的时候,我总盯着体重秤,稍微涨个半斤就慌得不行,赶紧少吃一顿或者多走几公里。老婆笑话我“比写核心代码还紧张”,后来我发现,秋冬体重有个一两斤的波动很正常,关键是身体的状态。以前秋冬总爱感冒,今年穿得没比去年多,却连个喷嚏都没打;以前上午十点就犯困,现在一整天都精神头十足,敲代码的效率比减肥前还高。有次陪儿子去公园玩,跑着追他绕了三圈都不喘,这比体重秤上的数字更让我踏实。
为了对抗秋冬的惰性,我还找了个“盟友”——同小区的老张,他比我早减肥成功一年,每年秋冬都能稳住体重。我们约着每天晚饭后一起散步,刮风下雨就去小区的架空层跳广场舞。有次我加班到晚上,实在不想动,老张发消息说“我在楼下等你,走二十分钟就行”,我咬咬牙下去了,走完整个人都通透了。原来保持体重不用单打独斗,有个人互相监督、彼此打气,秋冬的“懒癌”都好治多了。
现在我也摸清了秋冬保持体重的门道:不用把自己逼得太紧,但要有“底线思维”。比如每周至少运动四次,每次不少于三十分钟;油炸食品最好不吃;晚上八点后不碰零食,实在饿了就喝杯温牛奶。这些规矩不像减肥时那么苛刻,却能牢牢守住体重的底线。以前总觉得健康是“达标项”,减到标准体重就够了,现在才懂,健康是“日常项”,尤其是秋冬这种容易松懈的季节,更要把好习惯刻进骨子里。
今年秋冬,我不再像去年那样焦虑,反而过得更从容,因为我知道,真正的健康不是一时的体重下降,而是长久的舒适与踏实——这是我减了30斤后,最大的收获。
作者简介:李峰岳,西安高新区某高技术企业软件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