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泡茶这事儿我干了快十年,以前总觉得满满一杯才够味,茶叶怼到杯口,开水一冲冒得满地都是也不心疼。直到上个月跟茶农老周喝茶,他看我又把杯子倒得太满,伸手拦了我一下:“留点儿空,不光好喝还养人。”
当时我还撇撇嘴,觉得这是老辈人的讲究,能有啥科学依据?老周也不恼,从他那布包里翻出个小本子,说是之前跟农科院的人学的,有实验数据撑着。我凑过去一看,还真有模有样——说是用同样的碧螺春,同样5克的量,一杯倒到满,一杯留了三成空,泡出来测抗氧化物质含量,留空的那杯居然高了18%。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不信的,回家就翻出家里的电子秤和两个一样的玻璃杯,特意挑了常喝的铁观音试了试。称茶叶的时候还闹了笑话,以前总凭手感抓,这次较真称才发现,我以为的5克其实都快7克了,难怪泡出来总发苦。后来照着老周说的,一杯倒到离杯口1厘米,一杯刚好到杯沿,静置三分钟后尝了尝。
这一尝还真尝出差别了。留空的那杯茶香更顺,没有满杯那种冲得慌的涩味,回甘也更明显。我又找了懂行的朋友看,他说这其实是个简单的道理,开水冲下去的时候,留的空间能让茶叶在水里“翻得开”,不像满杯那样挤在底下,有效成分释放得更均匀。你别说,我后来用白毫银针试,这差别更清楚,留空的那杯汤色都亮堂些。
有回我泡普洱熟茶,忘了留空倒得太满,端起来喝的时候烫得我直跺脚,茶叶还粘在嘴唇上。这时候才想起老周说的,留空不光是为了营养,还能让热气散得快些,拿在手里也不烫手。以前总觉得这些细节是矫情,现在才明白,老辈传下来的讲究,好多都是藏着生活智慧的。
我还特意问过做生物研究的表弟,他说抗氧化这东西虽说是个大概念,但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就是平时喝的茶里那些好东西,留空能让这些东西更好地出来,长期喝肯定有好处。不过他也笑我,说别太较真那18%,毕竟泡茶不是做实验,水温、茶叶新鲜度影响都大,关键是那个留空的习惯能让茶更好喝,喝得舒服了自然养人。
现在我泡茶都下意识留点儿空,有时候朋友来家里喝,还学着老周的样子给人家讲这个门道。有个朋友以前总抱怨喝茶睡不着,我让他少放茶叶多留空,泡得淡些,他说后来还真不怎么失眠了。其实想想也对,喝茶本就是个放松的事儿,非得弄得满满当当紧绷绷的,反而失了乐趣。
不过有回我用盖碗泡,忘了盖碗本身有盖,留的空太多,开水一冲全溅出来了。后来才琢磨明白,不同器具留空不一样,玻璃杯和盖碗得区别对待,盖碗留个两成就够了,不然香味都跑了。这些都是自己瞎琢磨出来的,比硬记理论管用多了。
昨天我又跟老周喝茶,给他看我泡的茶,他点点头说进步了。我问他这留空的说法有没有更玄乎的讲究,他哈哈一笑说哪有那么多,就是祖辈传下来的经验,喝着舒服、不浪费,慢慢就总结出来了。你看,好多所谓的养生技巧,说到底都是生活里攒下的实在劲儿。
你们平时泡茶是倒满还是留空?我猜肯定有人跟以前的我一样,觉得满满一杯才过瘾。不妨下次试试留三成空,不管是绿茶还是红茶,都尝尝那味儿差在哪儿。要是尝出区别了,或者有别的泡茶小窍门,评论区跟我唠唠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