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的一天,一位家长在网上预约,他们的女儿现在是高三,两个星期没有去上学了。离毕业仅有3个月的节骨眼上不去上学,他们做父母的非常着急。

“在这两周内,你们做工作了吗?”我问道。
“除我们父母外,我们的亲属、孩子的班主任和好朋友几十个人苦口婆心地给她做工作,她还是和谁也不说话。”父母心急如焚。
我问道:“孩子愿意来吗?”
父母说:“讲过了,没吭声,说明她不反对。”
我问:“你们是怎么给孩子说的?”
“我们对她说,孩子,你不想上学,父母不能打你,也不能骂你。如果和刘老师见了面,你还是不想上,我们也就无怨无悔了。”
这个咨询的难度可想而知。
父母和女儿阿英按照预约的时间来咨询,在简短的寒暄后,咨询很快进入正题。
据我的观察和了解,阿英的父母之间关系和谐、她平时与父母关系也很好。通过父母和阿英的述说,我觉得她和老师的关系和同学的关系都很正常。
阿英从小就爱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她是通过成绩进入省中学的。在高中的前5个学期,她很用功,成绩虽然不是名列前茅,但也过得去。阿英说,她根本没有想到这次成绩会这么惨。
阿英平时不大爱说话,没有和男生有亲密交往,班主任及父母都认为她没有这方面的问题。
在排除了上述问题以后,我认为阿英不去上学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自信。在考前,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给学生讲,这次考测验很重要,因为不是学校出的题。这次考好了,说明你能考上大学,考不好,恐怕希望渺茫。因为离毕业的时间有限,很难在有限的时间把成绩提上去。阿英说:“这次测验我考砸了,全班几乎倒数。我觉得再学也白搭,所以,就在家通过看电视打发时光。”

我通过场景重建干预,让阿英认识到,任课老师讲这次测验的重要,是为了激励同学,让大家重视。不是这一次测验就定终身了。实际上,每个同学都有潜力可挖。如果这次考得不错,从此再不努力,一样有毕业失利的情况发生。如果这次考得不理想,但是从现在起,奋发努力,一样有提高的余地。
我赞扬阿英:“你能来这里咨询,说明你不封闭自己,不固执,想听听我的看法,愿意接受新的看法。”接着我通过场景重建干预,肯定她其他好的品质。从她的表情,我们看出阿英的面容逐渐兴奋起来。
我把话题一转,问道:“你各方面都不错,但是人无完人,你知道你缺少的地方是什么?”她毫不犹豫地说:“我缺乏自信!”我说“你缺少的就是这个。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你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我该怎么做?”阿英急切地问道。
记忆重组能巧妙绕开防御机制,那些我们无意识用来保护自己,却也可能困住真实感受的心理屏障,直接触达那些被深深压抑在心底,甚至早已从前意识中淡去的深层病理性记忆。
它不会对内心造成额外冲击,又有着不容小觑的力量,能一点点化解那些在心里盘桓多年、早已固化的负面想法,以及那些僵化的情感模式,像遇到挫折就习惯自我否定、面对冲突只会选择逃避。通过这样的方式,那些积压了数月、数年,甚至从小就藏在心里的负面情绪,无论是难以言说的委屈、压抑许久的愤怒,还是挥之不去的恐惧,都能找到出口,被温柔地释放出来。
我在潜意识状态下找到了阿英的病理性记忆,初一期末考,她总分年级前三,仅以2分之差屈居次席。她原本带着一丝期待回家,妈妈却脱口而出:“怎么回事?就差那么一点!是不是复习松懈了?这2分可能就是尖子班的分水岭。” 那一刻,她眼中微弱的光瞬间熄灭。她后来说,她清晰地感觉到,无论多努力,在妈妈眼里都不够好。
进行了记忆重组干预后,她没有明确表态是否去上学,我也没有问她。但是从她在和我分别前问的一句话,“我报的是文科,以后我能学心理学吗?”我觉得阿英开了窍,她认识到心理因素对高三学生、对自己太重要了。我坚定地回答:“可以。”

事实上,阿英从结束咨询后就开始上学了,一直到毕业。期间没有耽误一天课,没有迟到和早退现象。毕业成绩出来后,阿英的父母告诉我,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理想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