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喝几杯,怎么能尽兴。”这是王哥(化名)挂在嘴边的话。生活中,他常常白酒、啤酒轮番下肚,常常喝到神志不清才肯罢休。身边人早就劝过他,他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多次酒精中毒被送进急诊。胃管插进喉咙洗胃的滋味不好受,他却总说“忍忍就过去了”。
可谁也没料到,近期在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做的脑核磁共振影像报告,给了他比洗胃更沉重的一击:长期酗酒留下的痕迹,已经清晰地刻在了他的大脑里。 物质成瘾科副主任医师桂冬辉和省药物成瘾与脑健康重点实验室人员,共同研究王哥的脑核磁共振影像后发现,他的脑室扩大、脑沟增宽、海马体萎缩,这说明长期饮酒已经让他的大脑发生了改变。
桂冬辉表示,医院近来收治的中青年酒瘾患者中,不少人的脑影像学提示与实际年龄的生理表现不符,有如大脑萎缩、海马体萎缩及脑白质减少等改变。酒精对大脑的伤害究竟有多深?让我们共同拆解酒精背后被忽视的健康危机。
酒精的代谢产物乙醛对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有直接的毒性作用。此外,受营养缺乏、氧化炎症等间接作用,酒瘾患者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会出现神经元损伤和凋亡、胶质细胞损伤、能量代谢障碍或促发炎症反应。

酒精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长期饮用或过度饮用,不仅可能引发急性健康危机,还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具体危害包括:
1.引发有害的行为问题,如酒后暴力、酒后驾驶等。
2.不利于躯体健康,如肝硬化、酒精性末梢神经炎等。
3.诱发精神心理问题,如酒精依赖、酒精性人格障碍等。
1.社会文化因素
从春节的“团圆酒”,端午的雄黄酒,到重阳节的“赏菊酒”,酒融入我们日常生活。从各类传统节日到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酒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是社交场合的常客。除了公众场合,一人独酌,“把酒问明月”的诗意也让酒成为许多人孤单时的陪伴。

2.家族/个人易感性
酒精依赖有家族聚集性,医师发现,来物质成瘾科戒酒的患者,家里人多也爱喝酒。在易感基因方面,有研究发现,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对酒精代谢和依赖倾向影响很大。
3.心理学因素
许多人最初因寻求刺激或排解负面情绪而饮酒。若长期过量,这种习惯性饮酒便会发展为难以摆脱的身心依赖。
1.会定期定时饮酒,尤其是晨起喝酒。一些酒依赖者,会在床头放酒,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喝杯酒。日常生活、工作中,时不时需要来一口,不喝心里难受,甚至手抖。这往往已经产生了酒依赖,频繁喝酒以维持体内酒精浓度,以免出现戒断症状。

2.出现特征性寻求饮酒的行为,为了喝酒可以不顾一切,明知自己该戒酒,继续喝有不好的后果,还是难以自制,用一切方法拿到酒饮用。
3.酒精耐受度变化,一开始喝酒的量越来越大,跟人拼酒量似乎成了无底洞。可喝酒喝到后期,又会因肝功能损伤,耐受性下降,出现喝不了多少就醉了,但是不喝酒人又难受的情况。
4. 出现戒断症状:震颤、恶心、出汗、情绪不稳。震颤严重者会表现为不喝酒做什么事都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