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一过,中日关系就被日本政客高市早苗一句“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搅得像锅刚烧开的沸水,咕嘟咕嘟全是火药味。咱们国家反应那叫一个雷厉风行,外交部先亮牌:“近期去日本,安全风险蹭蹭涨,当心点!”
文旅部紧跟着补了句实在话:“建议最近别往那边凑了啊!”各大航司也挺上道,12月31日前的涉日机票全放开免费退改,连之前抠抠搜搜标着“不退不换”的特价票都网开一面。按说这波“组合拳”打下来,赴日旅游不得凉得像北海道的凌晨?结果现实狠狠给了大伙一个大逼兜——
魔幻名场面:预警声里,旅行团排得比早高峰还齐
东京羽田机场的日本记者都拍愣了:举着中文导游旗的旅行团排得整整齐齐,跟赶早班地铁似的;浅草寺里穿和服拍照的中国游客,密度堪比国庆期间的天安门广场;富士山下拍vlog的年轻人,举着手机找角度的认真劲儿,仿佛在争夺“年度最佳风景博主”头衔。
数据更扎心:北京、上海飞日本的航班,客座率始终稳在60%以上,别说遇冷了,简直是“暖冬小阳春”。这事儿一搁网上,评论区直接炸成了爆米花:有人骂“热脸贴冷屁股,纯属给人家送军费造子弹”;也有人晒出酒店退改违约金截图委屈巴巴:“普通人的钱是大风刮来的?退一次半条命没了!”
吵来吵去核心就一个:国家都敲锣打鼓预警了,为啥还有人非要往日本跑?是把安全当耳旁风,还是有啥难言之隐?
先别骂“不爱国”,有些游客是真的难
先别急着给游客扣“不爱国”的大帽子,咱得掰开揉碎了看:这些硬着头皮赴日的人里,到底有多少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又有多少是被现实架在火上烤?
旅行社的朋友透了底:11月本就是赴日旅游的黄金旺季,北海道看雪、京都赏枫,那都是每年必火的“爆款线路”。好多游客早在9、10月份就掏了真金白银订行程,一套下来机票加酒店,少则五六千,多则两三万,那都是省吃俭用攒的血汗钱啊!
航空公司是大方了,可日本不少酒店是出了名的“铁公鸡”——政策写得明明白白“提前30天退改才免违约金”,现在离出行就十几天,退了就得扣一半钱,换谁不心疼?
上海的张阿姨就是个典型例子,退休工资一个月四千多,上个月咬着牙订了北海道的行程,光酒店押金就交了八千。“我打电话问酒店,说现在退只能退三成,相当于五千多块打水漂了,”张阿姨的话透着实在,“我不是不把国家提醒当回事,可这钱是我攒了大半年的养老钱,实在舍不得啊!”
像她这样的游客真不少,他们不是无视预警,而是被“退改损失”逼到了两难:去了怕不安全,退了心疼钱,简直是“左右为难综合征”晚期。
那些“侥幸党”,该泼盆冷水醒醒了
除了钱的问题,还有一群“侥幸党”,心态那叫一个乐观。羽田机场有位男士被采访时就说:“政府提醒归提醒,日本街头不还是安安静静的?自己多注意点,晚上不单独出门就行,总不能因为政客几句话就取消旅行吧?”
这种想法在年轻人里还挺有市场,觉得“地缘政治离自己八丈远”,更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表面安全”。但这里必须狠狠泼盆冷水:国家的预警真不是“小题大做”,更不是“危言耸听”!
外交部领事司的提醒里写得明明白白:“近期日本针对中国公民的违法犯罪案件多发,多起案件尚未侦破。”光10月份,外交部官网的领事保护通报就有3起中国公民在日本遇袭、财物被盗的案例,其中大阪一起华人餐馆被砸的案子,至今连嫌疑人影子都没抓到。
更别提高市早苗放完厥词后,日本右翼团体多次在华人聚集区举牌抗议,安全风险那是肉眼可见地上升。更扎心的是,你花出去的钱,真有可能变成日本对抗中国的“子弹”。
日本观光局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赴日游客就有748.7万人次,同比增长超40%。咱们在免税店买一支口红、吃一顿怀石料理,看似是普通消费,实则可能间接给日本的军演、武器研发“添砖加瓦”。
日本媒体可比咱们精多了,拿着中国游客扎堆的画面大肆报道,标题都带着挑衅:“中国游客无视警告赴日,证明对华强硬无代价”。更气人的是日本政客田母神俊雄,前脚在推特上喊“感谢中国政府呼吁公民不赴日,日本该建设不依赖中国游客的国家”,后脚就拿着中国游客的消费数据向国会要军费预算,这操作简直是把“吃相难看”刻在了脑门上。
自由≠没边界,国家利益面前得拎清
有人说“旅游是个人自由,别上纲上线”,这话没错,但自由从来都不是“为所欲为”,总得有边界。想想2017年韩国部署“萨德”的时候,咱们消费者自发抵制,韩国乐天玛特在中国关了近百家门店,现代汽车销量直接暴跌60%。
当时韩国政客还讥讽“中国人的抵制坚持不过一个打折季”,结果呢?直到“萨德”问题缓解,韩国旅游业才慢慢缓过劲来。那时候没人喊“自由”,因为大家都明白: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喜好得往后排。
当然,咱也得区分清楚“恶意赴日”和“无奈前往”。有个在日本读研的女生就解释:“我拖着行李箱去日本不是旅游,是放寒假返校,还特意带了好多火锅底料分给同学。”她还说:“我们在日本的华人最近都很谨慎,晚上基本不出门,现金也备足了,就怕有变动。”
确实,不能把留学生、商务人士和纯游客混为一谈。还有些游客是“不知情”,双十一抢了特价机票,出发前才看到预警,想着“票都买了”就硬着头皮去了,这也算情有可原。
但话说回来,排除掉这些特殊情况,那些明知预警还执意去旅游的人,真该好好琢磨琢磨:旅游的意义是放松心情,还是给自己找不痛快?富士山的雪年年都下,京都的枫叶明年还红,可要是真出了安全问题,或者被日本媒体当“战利品”炒作,这趟旅行还有啥意义?
有年轻人沉迷日本动漫,觉得“日本啥都好”,对中日关系的紧张毫无敏感度;有人奉行“精致利己”,只要自己玩得开心,哪管国家利益;还有人抱着“崇日”心理,觉得国家的预警是“小题大做”。下次遇到类似情况,照样会有人“逆流而上”,说到底,还是得从心底改变态度。
结语:风景再美,不如心安
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但还是想劝劝那些执意要去的人:旅游可以等,安全不能赌,尊严更不能丢。国家的预警不是“参考建议”,是无数领事保护官员用经验换来的“底线提醒”。
富士山下的风景再美,也美不过国家尊严;日本的寿司再香,也香不过心安理得。等到中日关系缓和了,等到安全风险降低了,再去看雪赏枫不好吗?毕竟,没有国的强大,哪有家的安宁,更别说安心旅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