炖肉只敢吃肉不敢喝汤,买黄豆打豆浆手又发抖……在“控嘌呤”和“怕缺营养”之间反复横跳的你,是否也快被逼成“饮食纠结症”患者?《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3)》显示,20-40岁人群代谢异常风险十年间上升12%,“会吃”已成为当代人的健康刚需。
面对嘌呤,很多人陷入两个极端:要么过度忌口导致营养不良,要么放任自流最终伤肾伤血管。今天,就让我们拨开迷雾,科学认识嘌呤,告别饮食焦虑。
嘌呤不是“坏东西”,是代谢 “刚需”
许多人视嘌呤为健康公敌,殊不知它本是人体“自己人”。从细胞更新到能量供给,从伤口愈合到DNA合成,嘌呤在生命活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人体嘌呤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来自食物摄入(海鲜、豆类、肉类等);二是身体自身合成,这些嘌呤最终代谢为尿酸,经肾脏排出体外。
真正的风险并非嘌呤本身,而是代谢系统失衡。当尿酸生成过量或排泄受阻时,才可能引发高尿酸血症或痛风。
植物嘌呤vs动物嘌呤:利害大不同
植物嘌呤:被误解的“替罪羊”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干黄豆虽属高嘌呤食物,但制成豆腐后嘌呤流失近半——100克豆腐嘌呤含量不足70毫克,且保留优质蛋白。
更重要的是,植物嘌呤吸收率显著低于动物嘌呤,对尿酸影响微乎其微。《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23年版)》明确建议:痛风患者适量食用豆制品有益健康。
以菠菜为例,每100克嘌呤含量仅25-30毫克。按照膳食指南每日摄入200-350克蔬菜,不仅不会升高尿酸,其中的膳食纤维反而有助尿酸排泄。

动物嘌呤:需精打细算的“重点对象”
动物性食物中的嘌呤确实需要警惕:内脏类堪称“嘌呤炸弹”,猪腰子含量超270mg/100g;浓肉汤是“隐形杀手”,久炖后嘌呤浓度可达肉本身的3-5倍。
但这不意味着全盘否定。例如三文鱼(嘌呤70-90mg/100g)不仅嘌呤适中,还富含Omega-3脂肪酸,健康人群每周摄入300-500克有益心血管。
关于嘌呤的3个常见误区
误区一:“所有高嘌呤食物都要忌口”
植物性高嘌呤食物无需严格禁止。干香菇泡发后嘌呤大幅下降,痛风缓解期可适量食用。
误区二:“吃蔬菜不影响尿酸”
1斤菠菜嘌呤仅相当于1两猪肝,且蔬菜中的膳食纤维能促进尿酸排泄。
误区三:“尿酸正常就不用管嘌呤”
长期高嘌呤饮食仍会加重肾脏负担。肾病高危人群建议每月监测肾功能。
三类人群的“嘌呤生存指南”
健康人群(无基础病、尿酸正常)
每周享受1-2次中低嘌呤海鲜,喝肉汤时“多肉少汤”,豆腐菠菜放心食用,每日保证1500-1700ml饮水。
肾病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动物内脏和浓肉汤每月不超过1次,优先选择豆制品、绿叶菜,定期检查肾功能。
心血管脆弱人群(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者)
优选三文鱼、去皮鸡肉(嘌呤60-70mg/100g),采用清蒸焯水方式烹饪。避开油炸海鲜和动物内脏,肉类焯水1分钟可去除约30%嘌呤。

嘌呤对痛风患者、高尿酸血症和慢性肾病患者确实不友好,需严格管控。
但对健康人群而言,嘌呤更应被视为“需要理性相处的伙伴”。掌握科学知识,根据自身状况灵活调整,我们完全能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守护健康。
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出品 记者:祁燕 实习生:吕学珊
插图为AI生成
参考资料: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3)》、中华医学会《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
来源: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