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甲型流感的感染人数持续上升,医院门诊人流明显增加,尤其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中,甲流死亡的案例也在增加。
虽然大家平时总觉得“感冒无大碍”,但甲流并非普通感冒,它的传播速度快、病程严重,尤其在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中,极易引发肺炎、心衰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
医生提醒,不论年纪多大,面对甲流,需要牢记“1不吃3坚持”,这是保障身体健康、降低风险的关键。

首先要说的“不吃”,其实指的是不随意吃抗生素。很多人一旦发热、咳嗽就会去买抗生素,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甲流是病毒感染,抗生素对病毒根本没有作用,乱用反而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衡、肝肾负担增加。
研究显示,在甲流感染患者中,超过40%的人在没有明确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使用抗生素,这类人群出现肝功能异常和二次感染的比例明显增加。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医生指导,随便吃抗生素,可能会让身体负担更重,甚至延长康复时间。

除了抗生素,饮食上也需要注意,不要吃生冷刺激的食物。甲流感染时,咽喉、胃肠道黏膜可能已经受到影响,如果继续吃冰冻食品、辣椒或过咸食物,会刺激消化系统,引起胃痛、腹泻,甚至影响药物吸收。
尤其是老人和儿童,这种影响更明显。一项针对老年甲流患者的研究显示,生冷饮食患者出现腹泻和脱水的比例比普通饮食者高出近30%。因此,在甲流高发期,饮食要清淡易消化,这样身体才有更多能量对抗病毒。

在“不吃”的前提下,“三坚持”非常关键。第一,坚持充足休息。甲流病毒侵入机体后,会引起全身炎症反应,身体需要更多能量去抵抗病毒。
如果过度劳累或者睡眠不足,免疫力下降,病毒复制速度反而加快。研究显示,睡眠不足5小时的人群感染流感的风险比睡眠充足的人高出约50%。
因此,无论是成年人还是老年人,出现咳嗽、乏力、发热等症状时,必须保证每天7~9小时高质量睡眠,尽量减少外出和体力消耗。

第二,坚持水分和营养补充。甲流感染容易导致发热、出汗多、食欲下降,如果水分和营养不足,会加速脱水和电解质失衡。
医生建议,多喝温水、清汤或低糖电解质饮料,同时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例如鸡蛋、鱼肉、豆制品、新鲜水果和蔬菜。
一项对甲流患者的营养干预研究显示,保证每日蛋白摄入1克/公斤体重及适量维生素C的人群,康复时间平均比普通饮食者缩短2天左右。这说明,营养支持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能加快病毒清除,降低并发症风险。

第三,坚持早期就医与症状监测。甲流的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有慢性病史的人群。一旦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胸痛、嗜睡或血氧下降,应立即去医院检查。很多人觉得自己“没那么严重”,拖延就医,这恰恰增加了病情恶化和死亡的风险。
数据显示,在甲流重症患者中,延迟就医超过48小时的人群,病死率比及时就医者高出约20%。因此,即便症状轻,也应关注体温变化、呼吸状况和血氧水平,必要时及时就医,切勿抱侥幸心理。

与此同时,日常防护也不能忽视。戴口罩、勤洗手、避免人群密集场所,是减少甲流感染和传播的有效措施。尤其是在公共交通工具、商场或医院环境中,这些措施能显著降低病毒接触机会。
一项大型流感流行期间的调查显示,持续佩戴口罩的人群感染风险降低了约60%,这意味着在高发季节,良好的个人防护同样重要。换句话说,即便身体健康,也要做好防护,才能在病毒高发期保持安全。

总而言之,甲流不是普通感冒,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不论多大年纪,都要提高警惕。牢记“不随意吃抗生素”这一条原则,同时坚持充足休息、合理补水和营养、早期就医与症状监测,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在笔者看来,很多甲流重症的发生,其实是因为忽视了这些最基础的防护措施。你说,如果连最基本的休息和饮食管理都做不到,又怎么能期待身体能抵抗病毒呢?

此外,社会和家庭环境同样重要。对于老人和慢性病患者,应尽量减少外出、避免聚会和集体活动,同时家人应关注其体温、咳嗽、呼吸情况等症状。
统计数据显示,家庭早期隔离和及时就医可以将感染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约15%~20%。换句话说,不仅个人要自我防护,家庭和社区的配合同样关键。

最后,面对甲流,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也不要过度恐慌。科学防护、合理饮食、充足休息、早期就医和症状监测,这些都是能够真正降低感染风险、减少病死率的有效手段。
尤其是老年人、儿童以及慢性病患者,更要严格遵守“1不吃3坚持”,这是保证健康、安全过冬的基本原则。总的来说,甲流高发季节,每一次饮食选择、作息安排和防护措施,都是在为健康加分。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甲流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
参考资料
[1] 陈龙,童丹,陈世良,等.血常规指标在COVID-19和甲流病毒感染鉴别中的价值及预测模型的构建[J].浙江临床医学,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