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澄净,大漠晴好。11月16日,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在甘肃省敦煌市举办。国家文物局有关司室、甘肃省文物局负责人,敦煌研究相关专家学者、捐赠机构代表及敦煌研究院同仁齐聚一堂,回顾基金会30年守护历程,总结公益实践经验,共话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会场外,树木披金,游客们扬起从地面收集起的落叶,将身影与背后的千年石窟一同定格;会场内,纪念短片将奋斗征程、初心坚守娓娓道来,30年岁月在光影中流转。
座谈会上,没有枯燥的报告,只有一段段饱含深情的分享。
资金募集方式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生动注脚。从画家平山郁夫的开创性捐赠,到企业的定向支持;从香港敦煌之友的持续捐助,到“数字供养人”等互联网募捐模式的推广,更有“常书鸿敦煌艺术专项基金”等7个专项基金落地,基金会的筹资渠道不断拓宽。30年前,前辈们埋下一颗种子。今天,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这棵大树枝繁叶茂,更看到了树下聚集的、越来越多愿意为它遮风挡雨的人。
“多年来,每次接到电话或者有人表达相关意愿时,我们心里都非常感动。”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动容地说。
除了资金方面的支持,还有青春力量的躬身践行,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名誉理事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在座谈会上分享了企业组织学生在敦煌种树的暖心故事。那些年轻身影在荒漠中播撒绿意,既守护了莫高窟免受风沙侵蚀,更让文化遗产保护的种子在青春心田扎根生长。
“人家有心有情,所以帮助我们。我们要明白、善待人家的心意,做得更好。”樊锦诗恳切地叮嘱。
游客参观敦煌莫高窟
公益资助范围的拓展,让保护之路越走越宽。从早期聚焦石窟本体保护,到如今覆盖“保护、研究、弘扬”全链条,每一笔善款都有去向,每一分花出去的钱都听得见回响。30年来,在敦煌基金会的支持下,敦煌石窟本体保护、石窟档案保存、洞窟敷设地板保护和玻璃屏风改造、莫高窟环境保护、敦煌壁画及文献数字化等近百项公益项目系统推进;数十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93部敦煌学学术成果出版、10多个批次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考察,助力敦煌学日渐成为立足中国、影响世界的国际显学;奖学金与人才培养项目接续发力,文化守护薪火相传;公益巡展走进校园、迈出国门,生动讲述敦煌故事,公益项目关注中小石窟,细微处展现人文温度。爱心人士的善举,汇聚成守护文化瑰宝的磅礴力量,最终具象为加固的崖体、修复的壁画、永存的数字档案与一系列研究、弘扬的丰硕成果。
培养一批高水平、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往往需要更多资金,而见效却较慢。“我们这几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人才培养,”苏伯民说道,“长期来看,这会给敦煌未来事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积累人才。”
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原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荣新江也特别强调了敦煌基金会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无论是设立“敦煌奖学金”资助在读研究生,还是敦煌艺术展览进校园,这些举措共同构成了一种双向滋养,为敦煌文化的赓续发展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岁风华正茂,站在新的起点,敦煌基金会将继续联动社会力量,让敦煌这一人类文明瑰宝在代代守护中永葆生机。
(作者:赵军慧)
(来源:中国文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