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老板帮我我们预约的的士司机准时来接我们,先带去银行换钱,银行要9:15才开门,司机不愿意等10分钟,说可以先去玩,回头再来换钱。
阿拉韦尔迪小镇入口的阿拉韦尔迪古桥建造年代在公元13世纪(1195年至1201年间),这座桥由亚美尼亚扎卡里安王朝的女王万娜•扎卡里安下令建造,扎卡里安王朝在12-14世纪是亚美尼亚地区的重要统治者。古桥坐落在阿拉韦尔迪市区德贝德峡谷上,是古代连接亚美尼亚与格鲁吉亚的重要贸易和军事路线上的关键节点。
古桥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单拱设计,拱跨约18米,使用当地的玄武岩或凝灰岩建造,石块切割整齐,并用特殊的灰浆粘合,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成就。桥体没有过多的装饰,风格朴素,结构牢固,使它能屹立数百年不倒。经历了80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地震考验,阿拉韦尔迪古桥的主体结构依然保存完好。它现在已经不再承担主要的交通功能,而是作为一处历史遗迹受到保护。
这么一座很有历史的石头古桥,在阿拉韦尔迪,因为有哈格帕特修道院、萨那欣修道院两个世界文化遗产修道院,石头古桥就变得寂寂无名了。
我们来阿拉韦尔迪的主要目的是拜访两个世界文化遗产修道院:哈格帕特修道院、萨那欣修道院,两座修道院在郊区的两座山上,一个在西南角,一个在东北角。去两个修道院有专门的徒步线路,也可以在小镇客运站(就是supermarket门口)坐巴士,但是两个修道院在完全不同的方向,参观完一个修道院要返回镇上,再坐另一辆专线中巴到另一个修道院。巴士班次很少,所以我们选择包车。
司机把车子直接停在了修道院门口。修道院的建造地点经过精心考虑,选在了一个可以俯瞰亚美尼亚北部Lori地区的Debed河的山上,它不是建在山顶,而是在山半腰,便于保护,也不会显得过于耀眼,同时也迎合了修道院应有的低调。
哈格帕特修道院远不只是一座教堂,它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包括20多座不同风格的教堂、礼拜堂、藏书馆、钟楼、墓地等。整个建筑群在10-13世纪间不断扩建,建筑风格融合了拜占庭式建筑风格与高加索地区本土传统建筑的风格。它的修建历经三个世纪。
Nishan小教堂是Haghpat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建筑,初建于966-67年,后来在建筑师的指导下又被扩大和装饰起来。
修道院里最大的教堂是神圣的Nishan大教堂,建于976-991年,它是典型的10世纪亚美尼亚建筑的代表,中央的圆屋顶由侧面墙的四根圆柱支撑。
外墙上点缀着三角形的凹处。教堂后殿里有耶稣基督的壁画。教堂的捐赠者是亚美尼亚王子Khutulukhaga,也被记载在了南面的十字形翼部上。教堂创建者的儿子Smbat和Kurike,和王后Khosravanuche的浅浮雕,也被刻在了东部山形墙上。
修道院的钟塔楼建于1245年,是中世纪以来亚美尼亚最漂亮的钟楼之一。
1130年期间,地震毁坏了哈格帕特修道院的一部分,直到50年后才被修复。在多个世纪里修道院也遭受了军队和1988年大地震的损毁,庆幸的是时至今日修道院的大部分还是完整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修道院建筑群各个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看起来非常和谐紧凑,展现了中世纪亚美尼亚建筑的高超技艺 。
修道院内保存有不少11-13世纪的绚丽的石头十字架,这是亚美尼亚独有的石刻艺术,上面刻有十字架和风格化的装饰图案,如石榴和圣像,非常精美 。
在基乌里克王朝时期(约10-13世纪),哈格帕特与附近的萨那欣修道院共同是当时重要的学府,尤其以其注释和书法学校闻名 。
站在修道院的拱门下,可以远眺壮丽的高加索山脉,并能望见山谷对面的萨那欣修道院,景色十分开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