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肺部,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抽烟的人才会得肺病”,但其实这完全是误区。肺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呼吸器官之一,无论抽不抽烟,它都可能悄悄出现问题。

它不像肠胃出毛病会闹肚子,肝脏出问题会脸发黄,肺病可没那么直白,有时等人真正察觉的时候,已经不只是咳几声那么简单了。
肺部的问题之所以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就是因为很多早期信号都被忽略了。更可怕的是,这些信号很多时候被当成“感冒后遗症”或者“太累了”,一直拖着不当回事。
持续咳嗽
一个典型的肺部预警信号就是持续咳嗽。这可不是偶尔咳两声,也不是感冒那几天的咳嗽,而是那种拖了两周、三周都不见好的。很多人总觉得自己扛一扛就过去了,买点止咳药喝一喝就行,但其实这类持续性的咳嗽可能是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甚至肺癌的早期信号。

尤其是那种咳到睡不着、咳得胸口发紧的情况,更要当回事。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发肺癌病例超过82万例,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患者被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而这些患者中大多数早期都出现过持续咳嗽这个症状,但由于轻忽,耽误了最佳干预时机。
胸闷气短
还有一个被大家忽略的信号就是胸闷气短。很多人坐久了、动一动就觉得喘不过气,或者觉得胸口压着一块石头似的,常常以为是自己运动太少、年纪大了,但其实这背后也可能是肺部的异常表现。

特别是本来一点事都没有的人,突然爬个楼梯都喘,或者睡觉时要垫高枕头才舒服,这就得注意了。肺气肿、间质性肺病、肺动脉高压,甚至是慢阻肺等疾病,早期都可能会以这种方式“打招呼”。
有研究指出,在慢阻肺的确诊患者中,约有60%以上在出现明显症状前的6个月就已感到过明显的胸闷气短,只不过当时没重视罢了。
低热体重下降
说到低热和体重下降,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熬夜太多,火气大”。但事实是,如果一个人总是低烧,一天到晚38度左右不退,吃了退烧药就好一会儿,过几天又烧,这时候身体其实已经在通过“低调”的方式提醒:它在和某种慢性病对抗。

特别是体重无缘无故地掉,明明饮食习惯没变,运动也没增加,但人就是肉眼可见地瘦了下来,这种情况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肺结核、肺癌这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在早期经常会带来这种“潜伏性”的表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在结核病新发病例中,有超过25%的人曾经历过“不明原因的低热和体重骤降”,但真正去就医的却不到10%。拖到咳血或呼吸困难才被确诊的,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窗口。
胸部或肩背部疼痛
另一个非常容易被忽视的信号是胸部或肩背部疼痛。这部分疼痛的“迷惑性”极强,很多人以为是落枕、风湿、肩周炎,尤其是那种隐隐作痛、动一动就疼的感觉,更容易让人误以为是“睡姿不对”。

其实有相当一部分肺部肿瘤在生长过程中会压迫到胸膜、神经,或者已经出现胸膜炎、胸壁侵犯,从而引起疼痛。这种疼痛可能出现在胸口,也可能“转移”到肩膀、背部或上臂,让人一时间摸不着头脑。
如果这类疼痛持续时间长,尤其是伴随咳嗽、乏力、夜间盗汗等表现,那就非常值得警惕了。有一项在广东做的临床研究显示,在肺癌患者中,有超过三分之一在确诊前出现过非特异性的胸背疼痛,有人甚至被误诊为颈椎病长达半年。

肺部的问题之所以容易被忽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适应能力”太强。肺本身没有痛觉神经,很多病变初期其实并不会让人觉得难受。等到症状明显到干扰生活了,往往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阶段。
正因为如此,才更要懂得读懂身体发出的这些“暗语”。不能等着它大张旗鼓地“报警”才去检查,那时候就不是预警,而是灾难了。
数据也很扎心。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肺癌的五年生存率不到20%,而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的患者生存率可以达到60%以上。这中间的巨大差距,就是信息不对称和警觉性不够造成的。

很多人不是没机会发现,而是根本没意识到这些看似“小毛病”其实背后可能是“大问题”。也正是这种“不当回事”的心态,耽误了大批原本可以控制的病情。
有意思的是,不少人更愿意去查血糖、测血压、做肝功能,却从不做肺部影像检查。肺部CT、胸部X光这些检查手段并不复杂,也不算贵,却很少被主动纳入体检清单。
这种“看不见就当没事”的心态,确实让不少病变悄悄藏了起来。医生曾总结过这样一类典型患者:“来就诊时,咳了一个多月没在意,后来咳血才来,CT一查已经是晚期。”听起来扎心,但真实得很普遍。

生活中,空气污染、抽烟、二手烟、职业暴露(比如矿工、化工工作者)、室内甲醛等,都会让肺部承受巨大的负担。别以为住在城市里、用着空气净化器、自己不抽烟就能高枕无忧,这些看似远离的风险,其实很多都躲在日常生活的缝隙里。长期接触厨房油烟的家庭主妇,肺部也会因为微颗粒积聚而出现慢性炎症或病变。
当然也不是说看到咳嗽、低热、胸痛就一定得肺癌。只是说,如果这些症状频繁出现、时间较长、治疗无效或者反复发作,那就必须高度警觉。

不需要自己乱猜,也别靠网络自诊,该做的检查一个不能少。肺功能检测、痰液细胞学、胸部影像检查等等,都是对身体的基本交代,真有问题也能早一点知道。与其等着病情恶化,不如在可控阶段就抓住机会。
这也是健康管理最关键的一点:尊重身体发出的信号。不是所有疾病都会大张旗鼓地敲锣打鼓,有的只是悄无声息地翻篇。但只要人对自己的身体足够敏感,就不会让它一错再错。理解这些警示,不是为了制造焦虑,而是为了不给病痛留下可乘之机。

人是有惯性的,总以为明天可以再看医生,总觉得自己年轻不会有事。但疾病从来不看年纪,只看你是不是警惕。别让“早该发现”的四个信号,变成了“如果早点发现”的遗憾。
参考文献:
[1]王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筛查的研究现状[J].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24, 23(5): 321-325.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中国肺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5, 48(1): 10-19.
[3]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肺癌现状与趋势分析报告[R]. 2025.
[4]郑春阳. 肺结核患者初期症状及早期诊断探析[J]. 实用临床医学, 2023, 24(4): 56-60.
[5]李明. 长期接触厨房油烟对女性肺功能的影响[J].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24, 42(3): 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