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中医角度看,天疱疮多与 “脾虚湿蕴” 相关。脾负责运化水湿,若脾胃虚弱,水湿排不出去,在体内积聚成湿热,循经侵袭皮肤黏膜,就会催生水疱、导致糜烂;而脾虚又会让气血不足,皮肤缺乏滋养,创面更难愈合,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健脾祛湿” 成了中医治天疱疮的关键思路。
这类方剂常以健脾药为基础,搭配祛湿、清热、敛疮的药材。比如用黄芪、党参补脾气,白术、茯苓帮脾运化水湿,薏苡仁、泽泻加速湿邪排出;若有热象,加金银花、连翘清热;创面难愈,就用地榆炭、煅石膏收敛生肌,既祛邪又护脾,避免顾此失彼。

去年接诊的李女士,就是健脾祛湿方剂的受益者。52 岁的她患寻常型天疱疮半年,口服泼尼松 50mg / 日,水疱虽少了些,却出现下肢水肿、食欲不振,停药后水疱立刻复发,口腔黏膜糜烂得连喝粥都疼。
初诊时,她全身有十余处水疱,部分破溃渗液,舌苔白腻、脉滑缓,还伴有乏力、大便稀溏,辨证为脾虚湿蕴证。给她开了方剂:黄芪、党参、炒白术、茯苓、薏苡仁、金银花、地榆炭、炙甘草,药渣煮水外洗患处,同时逐渐减少泼尼松用量。

一个疗程后李女士复诊,新水疱明显减少,渗液变少,疼痛减轻,能吃软食了,大便也规律了。我调整方剂,去掉部分清热药,加山药增强健脾效果,泼尼松减至 30mg / 日。
又过一个疗程,她的水疱基本消失,口腔黏膜愈合,乏力、水肿也没了,泼尼松减到 15mg / 日。继续用药半个月,她皮肤创面全好,仅留少量色素沉着,随访三个月,病情稳定没复发,李女士终于能正常生活。

不过要提醒大家,中医治天疱疮讲究 “辨证施治”,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健脾祛湿方剂。比如水疱密集、红肿发热的 “热毒炽盛” 型,得先清热,再调脾胃;气血亏虚的患者,还需加补血药。
所以,想试中医治疗的患者,一定要去正规医院中医科,让医生根据体质、病情定制方案,别自行抓药。治疗期间还要注意:少吃辛辣油腻,多吃山药、小米等健脾食物;别熬夜劳累,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创面。
天疱疮治疗虽难,但选对方法就能控制。希望这个案例能给患者带来信心,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