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书本漏掉的精华,都在短视频里
创始人
2025-04-23 12:20:51
0

世界读书日,我们常常感慨书本中或许遗漏了某些精华。而如今,短视频似乎成了另一种承载和传递信息的方式。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短视频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将各种知识、故事和情感瞬间呈现在我们眼前。它就像一个微型图书馆,能让我们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快速获取多样的内容。那些书本中难以瞬间展现的细节与感悟,在短视频中得以生动呈现,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阅读之窗,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领略到知识与智慧的魅力。


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个节日的英文是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直接翻译应该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中国把它翻译成读书日,应该是为了鼓励全民阅读。


正常情况就是这样,缺什么就提倡什么。外界的偏见是,伦敦、纽约地铁里都是埋头看书的人(后来发现是国外地铁没信号,被迫看书杀时间),中国地铁里人挤人地都在刷短视频,而且为了防止旁人看到,很多还专门贴了一层防窥膜。


这是真的是一种偏见,中国人看书真不少。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统计,2023年中国人平均阅读了大概8本书,其中纸书和电子书大概各占一半左右。看到这个数字,你觉得中国人真的书读少了吗?这个年度统计对阅读定义还很宽容,不仅是读书,读报纸、看杂志、听书都算了进去。


总的来说,世界读书日,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都算是一个小众的节日,大部分对它的感知都是商家促销活动,当当网“百万图书五折封顶”,亚马逊三五折大促销,从特别精英的角度,世界读书日正在变成世界图书折扣日。


消费者的福音,商家的心痛。每一次的超低折扣都是刺向出版社的一把剑,这种按照定价对半砍的销售模式在其他行业十分罕见,你什么时候见过iPhone、联想Thinkpad、海尔洗衣机还有好空调格力的官方五折促销呢?


但即便这样促销,书非借不能读这样的老黄历,也是彻底失灵了。拿着手机喝着奶茶听着歌,多爽,相比之下,读书太苦了,越是年轻人,越是数码原住民,就是越是对传统阅读,不管是纸书和电子书都失去了兴趣。


现在大厂们张开双臂欢迎的AI原住民一代,对于纸书可能只剩下教材、课外辅导的印象和本能排斥的冲动。原因太简单了TikTok、Instagram、X、微博、小红书都太容易让人进入心流状态了。


家里有孩子的不妨观察下,00后、10后从小就生活在互联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环境中,信息获取天然依赖电子屏幕和网络,他们甚至无法理解一块没有触摸互动功能的屏幕,看到屏幕就会滑动,就像40后习惯沾点口水去翻书一样。


对于小朋友们来说,他们基本把“读书”与“考试”“作业”划等号,倾向于只读“有用”的东西,比如考试资料、技能教程,而不是纯粹的文学、哲学、历史等。身边人都在刷短视频、玩游戏、发动态,读书变成“异类”行为。


短视频和社交媒体为何更有吸引力呢?


第一个你肯定也想到了,这些app比板砖一样的书更能迎合大脑“快感机制”。短视频、社交媒体内容短小精悍,几秒钟就能获得新鲜感和刺激,激活多巴胺分泌,不断切换的影像也远比文字更容易吸引注意力。


更关键的是,图书基本没有评论、弹幕、点赞、转发,能和朋友、陌生人实时交流这些互动功能。所以评论家说读书是孤独的,刷短视频是一群人集体孤独,也有道理。


所有的媒介都是照见世界的镜子,那么类似抖音、快手、视频号这样的短视频,远比图书要更完整、更真实地反映我们所在的世界。


梁鸿的梁庄三部曲,写得挺不错,我也买了,也看了,这三本书耗尽作者前后十年时间,累计销量超过百万,这在国内图书市场已经是非常亮眼的数据了。但是,一个建筑工地网红在快手直播工地午餐,一个小时的流量可能轻松突破3000万。短视频通过算法实现的"阶层穿透力",让深圳三和日结工与陆家嘴投行的生活实况,在推荐流中形成原本是平行世界的残酷并置。


短视频还击破了图书时代的知识特权。抖音三农博主康仔农人用3分钟展示荔枝嫁接技术,相当于农技推广站20年培训总量。这种去中心化的知识传播,消解了传统出版业的权威性。


在获取知识的效率方面,短视频也有无以伦比的优势,哥伦比亚大学媒介实验室测试显示,短视频的知识转化效率是文字媒介的7.3倍。比如,在解释"通货膨胀"概念时,经济学教材,可能需要5页文字+3个公式+2小时理解,但B站的up主们用猪肉价格波动曲线+超市实拍+AI语音解说,90秒内完成概念植入,让你轻松get。


我问了下元宝,跟短视频比,图书存在哪些致命软肋,得到的答案如下:


  • 时空密度低下:1本300页书的信息熵≈10条优质短视频


  • 反馈延迟:读者与作者对话周期≥6个月(出版社编审流程)


  • 情感带宽狭窄:缺乏语气、微表情、背景音等元信息


  • 社交货币贬值:读书笔记的传播力<短视频转发的1/50


  • 认知摩擦系数高:文字符号→脑内成像的转化损耗达37%


  • 版本迭代迟缓:纸质书更新周期≥1年 vs 短视频实时更新


  • 场景适配性差:无法在地铁通勤、排队等碎片场景深度阅读


  • 算法赋能缺失:不能根据读者情绪状态动态调整内容


短视频改变了不仅仅是AI原住民,甚至是老年人的信息获取方式,这好比过去大家习惯去井边打水,后来直接拧开自来水龙头。


纸质书作为线性思维载体的物理属性(页码顺序、章节结构),与短视频的碎片化、网状化信息组织方式,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拓扑结构,而看视频了解新闻、学习知识更适配后现代社会的混沌现实。


剑桥大学神经科学中心2024年研究发现,Z世代大脑前额叶对短视频的神经响应速度(平均0.8秒)比文字阅读快3.2倍。短视频的15秒奖励闭环设计,本质是数字时代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训练。


微软研究院数据显示:2000年人类平均专注时长12秒,降低到2015年8秒,2025年预计会回落到5秒。纸质书要求的持续性注意力,与当代人神经突触的"闪存式"信息处理模式产生根本性冲突。


当我们在抖音见证上海名媛的拼单晚餐,也在快手目睹鹤岗矿工的井下日常,这种跨越阶层的"认知民主化"是否真正发生?某研究团队通过脑机接口监测发现:观看城中村拆迁视频时,中产观众的前额叶激活区域,与阅读《平凡的世界》时完全重叠——技术革新并未改变人类的理解阈限,只是加速了感官刺激的流转速度。


在这个意义上,2025年的认知革命不是取代,而是重组:把《白鹿原》的家族史诗解构成100条30秒蒙太奇,将《21世纪资本论》的经济学模型转化为动态数据可视化。当知识以神经脉冲的速度涌入大脑,我们终将理解:所有的媒介都是义肢,所有的认知皆为表演。


所以,今天理智的人们不应该再狭隘地把学习等同于看书,把刷短视频等同于摸鱼、娱乐。生活在2025年,手握元宝、豆包、DeepSeek一众超强AI的人们,应该拥有不同于以往的信息获取方案。


混合认知模式必定成为主流,你完全可以用短视频建立认知框架(如10秒看懂俄乌战争时间线),通过播客/微信公众号长文补充细节(午休时在小宇宙播客听30分钟深度分析),在VR场景中体验战地实况(Meta Quest 3 战地记者模拟)。


你可以通过不断主动搜索的方式,去破除短视频平台的所谓信息茧房,比如给城中村改造相关视频点赞后,立即搜索住建部白皮书来对冲,还可以使用ima、飞书来整理跨平台内容,建立个人知识图谱。


过去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读书和行路似乎都可以在短视频里完成,一如社畜们每日在格子间修行一样,你也可以在抖音、视频号、快手里完成里的当代田野调查,在抖音直播旁观“外卖员生存现状”,在视频号围观刘强东送外卖,用B站《守护解放西》式纪实影像解构基层治理逻辑。


最后,再回应下世界读书日的主题,不是年轻人不爱读书,而是传统阅读的方式和内容,已经难以满足他们在数字时代的心理和社交需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波波夫同学,作者:波波夫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做胃镜到底有多难受?多久做一次... 胃镜是诊断食管、胃以及十二指肠疾病最常用、最可靠的手段。 胃镜是通过嘴巴,放一根带显示器的管子进入食...
了解恩诺比:骨质疏松症的守护者 了解恩诺比:骨质疏松症的守护者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症逐渐成为许多中老年人面临的健康问题。骨质疏...
【交通安全】文明交通,安全出行... 文明交通 安全出行 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宣传 交通安全伴我行 1 雨天出行请谨慎 如遇下雨天,要注意...
国内头号“夺命路线”突然翻红,... “看了几十集神秘园,感觉自己也能去速通鳌太线了。” 最近的打工人,在工位上心心念念的不只有阳光和沙滩...
大麦娱乐,从一棵树到一片森林 做一片森林,而不是一棵树。 文 | 华商韬略 华尚平 商业世界最大的风险,从来不是竞争,而是无法预测...
登泰山:在日出云海间,品山巅之... 凌晨的泰山石阶还沾着薄霜,游人裹紧衣衫,借着手机微光拾级而上,脚步声、偶尔的谈笑声在静谧山间轻轻回荡...
林都号怎么订票最划算?2025... 林都号怎么订票最划算?2026年林都号旅游列车票价及最新买票预订官方渠道有哪些?林都号旅游专列需通过...
原创 残... 我上次带着二级残疾证去某个知名景区,门口工作人员看了一眼证件,爽快地让我免票进去了。 但当我指着身边...
康养旅游、露营经济火“出圈” ...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千龙网) 冬季旅游,既有冰雪运动的精彩体验,也有温暖避寒的热门景点。不少小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