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提供具体的公司相关信息呀,没有具体公司的话我没法准确写出描述呢。比如这家公司的名字、在大模型领域的一些特点或成果等,有了这些详细内容我才能更好地创作呀。
一、AI 进入下半场,已有产品找到PMF
过去一年,昆仑万维一直忙着追赶OpenAI刷存在感。它旗下的天工大模型“skywork”不仅迭代了4次,而且还是首个在OpenAI发布o1推理模型后不久,推出推理模型的中国公司,比DeepSeek R1还要早两个月。
尽管在大语言模型的迭代速度上给外界留下忙碌的身影,但是在方汉看来,自家的大语言模型能力和头部的LLM依然有差距。在上述会议上,他回顾昆仑万维在AI领域布局时说,昆仑万维从硬件算力层、模型层到应用层都有投入,但最主要的还是模型层与应用层。
在模型层,昆仑万维几乎覆盖了当前所有领域,包括语言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3D大模型、视频大模型、音乐大模型等,不过方汉认为,目前技术指标最好的是音乐大模型,这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能够跟国外音乐大模型Suno相媲美的音乐生成大模型。
言外之意,除了音乐模型外,其他模型现在还尚有距离。不过和2024年财报一样,方汉最想讲的还是应用层上,昆仑万维在AI助手、AI游戏、AI短剧、AI音乐、AI短剧等应用上的全面开花。
天工AI 智能助手,是昆仑万维对标ChatGPT、豆包类型的大语言模型产品,集结了AI搜索、ppt、写作、多模态交互等多个模块。2024年2月,天工 AI开始免费开放,支持最高100K超长上下文窗口(约15万汉字)。
下半年,天工 AI 智能助手推出高级搜索模式,可以联网搜索,深度整合国内外权威领域的海量专业型数据资源(涵盖学术论文、 研究报告、财报、研报等)。2025年,高度搜索模式又接入DeepSeek的深度思考功能。
昆仑万维在2024年财报上写道,天工AI 峰值月活跃用户突破1000万。这个数据已经相当不错,相当于跻身千万月活俱乐部。
如果单看app(不包括网站数据)上的月活数据,AI产品榜3月上榜app名单中,有38家跻身千万月活俱乐部,其中第38名为昔日AI六小龙之一的智谱。而app天工AI的月活数据522万,全球排名64。
不只AI 助手,昆仑万维还在自研AI音乐大模型上,加速AI音乐平台Melodio和Mureka的迭代,为用户提供音乐创作和流媒体服务。2024年8月,昆仑万维推出全球首个集成视频大模型与3D大模型的AI短剧创作平台 ——SkyReels,帮助内容创作者从剧本构思、角色设计、场景合成到影片生成的全流程自动化创作,降低创作门槛。
能看出过去的一年,昆仑万维一直在努力通过切入应用场景,来实现商业模式的迅速落地。
目前,昆仑万维只披露了AI 社交和AI 音乐的数据,二者的ARR均有1200万美元(月流水能到100万美元)。按照金沙江创始人朱啸虎的说法,如果一个AI产品在市场上有付费用户,并且在6-12个月实现ARR有1000万美元,基本上就可以说该产品在市场上找到PMF,商业模式具备了可行性。
昆仑万维也在用AI 重构传统业务。
比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传统的信息分发与元宇宙平台Opera 的创新,提升用户体验。利用AI 算法对网页内容智能分析,还提供类似“AI助手”一样的功能,帮助用户优化信息的获取流程的。
二、在现实里追梦,中厂的“无奈”
过去的大模型牌桌上,发生了多次洗牌。牌桌上的主体大致有三类:一类是能够调动更多资本和人力的大厂,以字节、阿里、百度、腾讯为代表,一类是连续创业的明星企业家牵头成立的创业公司,比如月之暗面、百川智能等。而DeepSeek、Manus则以创新姿态出现的颠覆者形象找到自己位置。
昆仑万维不属于上面三类,反而显得是最特别、非主流的一家公司。
在大模型的主流竞赛中,各家不断烧钱搞研发,还开出丰厚的薪酬全球招徕顶级人才。这两方面优势都不足的昆仑万维,夹缝当中,还一直在模型市场上不断迭代更新,挺令人意外。
模型即产品,已经逐渐成为业内共识,过去两年,仅专注于产品的公司大部分都倒了,活下去的常常是还在做模型的公司。本质上,模型本身迭代太快,对应用几乎是碾压式的替换。
从这一点说,能保持在牌桌上,昆仑万维最初的打法:模型+产品的思路是更长远的。当然,和大厂在动辄上百亿的大集群上比拼预训练、推理,早已不是好生意。昆仑万维的思路也不是搞大成本模式。
“现在大模型推理成本太高了,想要完成商业闭环,我们想了三种路径:第一是通过模型优化把推理成本压低,压到低于广告收入就能打平,第二是AI UGC 平台,我们给 1% 的内容创作者提供服务,99% 的用户消费内容。第三是 AI 终端,这个我们判断是大模型的终局。”去年4月,在接受《晚点》采访时方汉说。
虽然在采访中,方汉未详细解读昆仑万维是如何考虑成本不断推出模型迭代产品的,但在思路和打法上,昆仑万维确实展现了快速跟进的能力。2023年,OpenAI推出ChatGPT模型后,昆仑万维迅速推出了“天工”大模型。随后,在OpenAI于2024年5月推出推理模型GPT-4o后,昆仑万维也率先跟进推出了Skywork O1。
不过,昆仑万维的模型在参数级别上相对更少。例如,“天工”系列大模型采用了MoE(稀疏专家)架构,通过调动更小的参数来实现高效运行。这种策略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模型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大模型竞赛的环境复杂,没有人能笃定自己一定会成功。在这方面,无论字节还是阿里都从AI 基础模型的研发,到应用的全布局。昆仑万维也是主动调整,开始在AI应用上紧随其后,不过更多应用还是在出海方向上。
从2021年开始训练第一个13B大模型,到现在昆仑万维已经形成以AI 大模型为底座,涉猎AI音乐、AI社交、AI短剧、AI游戏等六大业务板块。
今年年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方汉回溯了昆仑万维在AI 商业化路径的基本思路——对于中厂来说,你在大的赛道上跟大厂挤赚不到钱,最后一定是会完蛋的。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是方汉这两年对昆仑万维未来浓缩的最精练的一句话。也是昆仑万维过去十七年以来的生存哲学——不与大厂争流。
昆仑万维还尝试过短视频、打车、元宇宙、储能等业务,但一旦看到自己没有胜出的可能,就会迅速扭转方向。直到人工智能,方汉认为,这给一直在寻找机会成为互联网巨头的昆仑万维,一次上牌桌的可能。
人工智能赛道虽然也经历百模大战,阿里、字节、腾讯、百度、美团、京东等大厂纷纷高调布局,但方汉给出的理由是,人工智能不是红海,它会颠覆一切行业,是拥有无限机会的蓝海。对很多中小厂而言,在大厂辐射范围之外,仍然有广阔的机会。
今年以来,方汉在公开场合演讲的主题,越来越偏向自家的音乐生成大模型Mureka以及商业化了。
2025年3月26日,昆仑万维正式发布音乐生成大模型Mureka O1与Mureka V6。按照昆仑万维公布的说法是,这两个音乐生成模型在测试中已经击败Suno,达到SOTA水平(State-of-the-Art,当前最佳技术或最前沿水平)。Suno被视为音乐届的“OpenAI”,目前估值已经高达5亿美金,拥有2500万用户,年收入已经超过4000万美金。
一位人工智能音乐企业家Christopher Wieduwilt,最近也对Mureka给予高度评价。他从MusiCoT(音乐思维链)技术使用、器乐方面,对照Mureka和两大竞品Suno 和Udio后认为,Mureka对编曲和乐器质量上的优势,可以保持其在AI音乐领域的有力竞争。
但在人声生成上,偶尔会出现需要编辑的瑕疵,不如Suno V4的人声音轨更加细腻。
Mureka也成了承载昆仑万维AIGC的主打模型之一。不仅因为昆仑万维长期在音乐领域的深耕,在做StarMaker 社交产品时 ,买了许多音乐版权,当时还用算法积累了人声分离的技术,这些都可以成为昆仑万维后续AI音乐模型的训练数据。
“国内有这个能力的、音乐数据最多的,只有字节、腾讯和我们三家,”去年4月,方汉在接受《晚点》采访时颇为自信的提到。而让AI音乐模型突破的关键是数据。在熟悉的领域里,方汉坚定可以做出更好的产品。
三、昆仑万维的AI商业路漫漫
AGI和AIGC产业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不确定性较高,盈利模式尚不清晰,昆仑万维想要杀出重围的道路,依然充满惊险和挑战。
昆仑万维近日发布2024年财报,净利润(扣非)已经从2023年的6.6亿元,下滑到亏损16亿,几乎把过去两年的净利润都亏没了,更是创下上市十年来新低。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继续大幅下滑,亏损7.7亿元,同比下滑298%。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也首次为负。
昆仑万维对未来并不担心,说这是主动性战略投入,而非主营业务发生重大变化。年报称,出现亏损的部分原因,主要是为巩固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研发费就高达15.4亿元。一季度为推动AI算力芯片、大模型及应用的研发迭代工作,继续增加研发投入4.3亿元,同比增长23.4%。
尽管如此,昆仑万维的股东们却坐立难安,直呼看不懂,业绩大亏为啥股票不跌反涨。实际上在今年年初,昆仑万维预警2024年业绩大亏时,股票就一度发生过山车一样的飞涨后跌落的剧情,许多不幸高点买入的股民们,只能翘盼新的回涨契机。
话说回来,AI 行业盈利赚钱的时代还远远没有到来。因为智能技术上限仍未达到,各家还在探索智能上限,试图捕捉杀手级应用的“魔法”时刻。另一方面,各家应用产品高度同质化,商业模式的不清晰都影响着AI公司的盈利能力。
即使是AI行业的巨头OpenAI,营收保持每年200%的增速,并在agent等应用上产生数据飞轮,仍处于烧钱中。《The Information》预计,OpenAI实现盈利的周期要延长到5年后,即2029年。
这一次,昆仑万维相比以往的元宇宙、储能赛道,似乎更笃定。昆仑万维在年报里已经回应,短期亏损风险只是临时的,但为了抓住AI这一波上牌桌的机会,都是可以忍受的。公司也会坚定投入。它给外界表态,不要担心,2027年,昆仑万维的AI大模型业务将实现盈利。
通往AGI之路肯定不是一片坦途。大家都坚信会有杀手级应用出现,但没人能笃定谁会是下一个微信或抖音。今年年初,昆仑万维的联合创始人周亚辉,这位将摊子甩给方汉,自己去开拓海外市场的连续创业者,倒是开始重续新的投资笔记。
他在一篇充满怀旧意味的文章里,大胆预测了这场科技革命的前景。在这个大变局里,他认为,十年后的首富将从字节张一鸣、小米雷军和美团王兴三人中诞生一位。至于原因,他自己也写道,这是玄学,大家看看就行。
这篇文章被多家媒体转载,还发在昆仑万维的官方账号上。周亚辉一直酷爱写作,给自己定的2025年系列写作计划,是对科技革命前景预判,以及他更擅长的投资股市、创业故事。
这或许是他在新的战场上重新争夺商业叙事权的起点。不过,相比更长期的预判,他或许更应该观瞻的是未来三年,昆仑万维该如何渡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八尺八寻,作者: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