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三度喊话,无疑给百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期待。多年来,百度在互联网领域历经风雨,虽成绩斐然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仿佛被某种“魔咒”束缚。李彦宏的喊话,是其对百度突破困境的坚定决心,也是向行业及市场发出的信号。他深知百度需要在技术创新、用户体验等方面下狠功夫,打破常规,摆脱“魔咒”的束缚。每一次喊话背后,都蕴含着百度重塑辉煌的努力与尝试。如今,百度能否成功打破“魔咒”,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其未来的发展令人拭目以待。
4月25日上午,武汉体育馆的舞台中央,灯光下的李彦宏正面对全场观众侃侃而谈。
“模型会有很多,但应用才是王者”,说完他停顿几秒钟,等到了现场观众的掌声,身后的大屏幕上,这句口号无比醒目。
这是李彦宏第三次在自家大会公开喊话,号召从业者放弃基础模型竞争,加入文心大模型的应用阵营。作为国内最早发布大语言模型的公司,如果一切正常,百度理应成为开发者的首选,迎来自己的新时代。
可惜剧情走向并非如此,现在文心大模型只是市面上众多的可选项之一。
后来者无论豆包、通义千问、DeepSeek还是混元,都在不同的时期成为过市场焦点,而文心每次都在不经意间被外界遗忘。
熟悉百度的人,也许对这种场景并不陌生,过去十年百度身上似乎有种“魔咒”,它总是能看到机会,却很难抓住它们。
即便你对百度不甚了解,应该也在不同场合听说过它的“最后一战”:200亿All in O2O的豪气仿佛仍在昨日,36亿美元天价收购YY的案例无果而终,曾被华尔街看好的造车业务留下一地鸡毛。
与此同时,在面向未来的云计算领域,百度反而后知后觉,至今仍在苦苦追赶。在AI领域,百度手握大量技术积累却屡失良机,陷入模型大战的泥潭,坐视对手后来居上。
在追逐风口的时候盲目下重注,在需要全力以赴的赛道上犹豫不决,似乎已经成为百度一个令人扼腕的注脚。
程序员出身的李彦宏,比谁都懂这一轮技术更迭的重要性。他希望让这家工程师文化浓厚的公司重塑自我,而不是成为被时代淘汰的悲情角色。
这次大会结束4天后,阿里就发布了号称最强开源模型的Qwen 3,抢走了新款文心大模型的几乎全部风头。
在AI与大模型战局日渐焦灼的时候,百度似乎又站在了“看见与错过”的十字路口,这次它能改变命运么?
迟到的元年,薄弱的生态
一项新技术的普及,离不开爆款应用和产品规模化落地的助推。
去年初百度管理层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2024年将是AI原生应用爆发的元年,有不少第三方机构也在引述这种观点,并将其视为行业共识。
事实证明百度的预测过于乐观,这个“元年”明显迟到了。去年全行业仍然在竞争模型性能和价格,冒出来的好应用屈指可数。
直到今年DeepSeek的新模型横空出世,整个行业才看到AI应用规模化落地的可能性。于是各大公司的产品纷纷接入DeepSeek,也包括百度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百度曾经很抗拒对搜索引擎做出改变,花了很久时间才在内部打通文心一言和百度搜索接入。但面对DeepSeek,百度第一时间就将其接入搜索业务,这多少有些耐人寻味。
即便如此,与字节(飞书和抖音)、阿里(淘系和钉钉)和腾讯(微信和游戏)相比,百度除了搜索业务,内部几乎没有能与对手抗衡的超级平台,大模型落地的场景并不占优势。
为了向外部客户推销文心,百度想尽办法,包括但不限于李彦宏多次公开看衰开源模型;“手把手”教用户使用大模型、宣传人人都是开发者;推出无代码编程工具,拉低应用开发门槛;不断降低模型接入价格等。
创始人在一线为产品摇旗呐喊固然可敬,但问题是有多少人愿意给闭源的百度抬轿子?
“Demo好看,体验一般”,是百度在圈内经常被吐槽的点。以文心一言为例,产品发布初期的表现其实并不好,但管理层依然将其与Open AI的产品对标,导致用户体验与宣传效果差距甚远。
这种重营销、轻产品的风格,让部分客户和开发者对百度的口碑持怀疑态度,更加难以响应李彦宏的号召。
结果就是,百度的文心大模型平台API活跃度和生态应用数量始终处于偏低状态,缺少能与对手竞争的成熟案例。
薄弱的文心应用生态,也直接影响着百度在AI领域的商业化布局。
由于传统广告和爱奇艺营收的走弱,百度对AI商业化的焦虑明显大于另外几家巨头。近年来百度尝试过很多营收方向,比如自动驾驶、智能客服、AIGC甚至元宇宙,不过市场给出的反馈始终冷淡。
去年6月,百度的市值甚至一度被自己投资的携程所超过,令外界大跌眼镜。
百度也尝试过向C端用户收费。一位来自大模型“六小龙”公司的员工告诉我,当初内部很羡慕文心一言能向C端收费,因为小公司没有足够的用户规模和品牌认知,来让用户交钱。
虽然官方公布的文心一言用户规模超过4亿,但百度从未公开过其付费用户的数量,而这本来是它向市场证明用户粘性和商业化进展的重要维度。
在随后的价格混战以及DeepSeek冲击下,百度今年4月又将文心一言重新改回免费模式,这无疑是对其商业化野心的再次打击。
左右摇摆的战略
对文心大模型生态带来冲击的,还包括百度曾经非常坚持的闭源路线。
李彦宏看衰开源模型的事情,公众并不陌生,他曾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闭源一定会领先开源。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文心大模型最早并不是闭源产品。
2019年百度就对文心ERNIE 1.0模型进行了开源,在开源社区内有着不错的口碑。但2023年文心一言推出时,百度开始转向闭源路线,并在当年底宣布向用户收费。
然而仅仅一年后,在今年初的百度年报电话会上,李彦宏一改“闭源信仰者”的形象,转而宣布文心大模型即将开源。
他给出的解释是:“从DeepSeek身上,我们学到了一件事,开源最佳模型能大大促进人们使用或采纳这个模型。当一个模型开源时,人们会出于好奇想尝试,这有助于更广泛地采用。”
其实这一直都是开源模型的优点,百度并非不知道,只是不在意。
毕竟文心选择闭源,才更容易推出付费会员服务。通过限制技术访问的方式获取收入,是业内常见的商业化模式。
可惜无论是文心一言的独立App,还是嵌入百度搜索的AI问答,都长期处于“能用,但不好用”的状态。闭源并不能让百度保持领先,反而给其它开源模型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后发制人。
事实不会说谎。开源生态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开发者加入,开源中国社区一年新增的开发者数量已经超过150万。百度的品牌和产品实力,很难让闭源生态产生苹果那样的号召力,管理层也没有足够的耐心继续等待,改回开源只需要一个契机。
所以,李彦宏此番倔强表达的背后,其实是DeepSeek的表现征服了市场,而百度不可能违背市场选择。
百度在大模型开源和闭源战略上的“反复横跳”,正是它在AI战略上反复摇摆的一个缩影。
无论是自动驾驶、广告营销、大语言模型还是知识图谱,百度都曾经将它们作为核心AI业务对外宣传。看似样样都有,实则缺少重点和聚焦,内部投入也经常顾此失彼。
当ChatGPT横空出世,连谷歌都在担心它威胁搜索引擎地位时,百度挂在嘴边的是又有多少家企业接入文心一言,是自动驾驶的光明未来,避而不谈AI对传统搜索的冲击和自己的应对。
结果,内外部很多同行因此断定,百度放不下眼前的收入,不敢自我颠覆传统的搜索引擎。这无疑削弱了外界对百度All in AI决心的信任。直到今年初,百度的AI搜索产品才姗姗来迟。
当阿里、腾讯和字节大模型在开源社区建设和多模态上不断进步,利用AI改变广告行业时,百度还在拉扯大模型到底应该开源还是闭源。
结果,DeepSeek让百度认清了现实,不得不放弃闭源。正如当初也是DeepSeek的低价革命,让文心一言只能跟着降价。
这种核心战略左右摇摆的表现,是对公司各种资源的浪费,也让百度AI从领先位置不断后退,已然陷入了同行的重重包围。
委屈的百度云
陷入混战的不仅是文心大模型,还有更为重要的百度云。
众所周知,电商、游戏、直播和视频等行业是消耗云计算资源的主要客户,腾讯和阿里在这些赛道拥有长期布局,客户规模庞大。
比如游戏公司和直播平台一直都是腾讯云的重要客户,而电商和短视频平台也是阿里云的重要客户。相比之下,百度始终缺乏大体量的KA客户,无论是被投企业还是合作方。
一位百度云离职高级工程师曾经告诉我,有段时间拼多多是百度云最大的客户,但百度却无法对外公开说这件事,因为拼多多不同意。这种弱势的地位,让他作为百度员工觉得很委屈。
委屈,可能是百度内部很多工程师的共同感受。
高德地图翻盘百度地图时,百度内部有很多工程师觉得委屈;百度搜索市场份额被微信和小红书挤压时,内部有很多人觉得委屈。
华为大肆宣传自动驾驶时,百度依然有很多人觉得委屈,他们觉得百度的技术积累更久,但外界并不认可。
只是如今委屈的人轮到了百度云。
在阿里和腾讯大张旗鼓拓展云服务市场的那几年,百度还沉迷于O2O和自动驾驶,手握大量AI技术积累,却没有用在最关键的地方。
如今云计算市场格局已定,阿里、腾讯和华为稳居前三名,共同占据70%市场份额(Canalys数据),百度云已经不是后发制人,而是赶晚集了。
好赚的钱都已经被同行拿走,百度只能去抠那些难赚的钱,付出更多资源去挖掘剩下的客户,颇有一种事倍功半的感觉。
一位已经跳槽至字节的工程师跟我说,百度云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阿里和腾讯那样成熟的标准化工具箱组合,只能case by case的争取订单。这让很多合作案例难以复制推广,严重影响着百度拓展市场的效率。
大模型的出现,也在改变云计算市场的竞争规则。
此前百度云有很多客户都来自政企单位,众所周知政企客户的钱很难赚,很多项目都是图个吆喝。去年,在文心模型和度小满的助推下,百度拿到了一些金融和工业客户。
不过对于百度这样的巨头来说,这种程度的进展远远不够。
有越来越多的潜在客户倾向于自主训练小模型,或者购买华为、阿里和腾讯的方案,进而顺其自然选择它们的云服务,导致百度在很多大单上的竞争力被进一步削弱。
所以,只靠创始人下场邀请开发者、简单的“发布新款大模型”,并不能将百度的AI拉出泥沼,这是一场综合实力的竞争。
2023年李彦宏曾放话称,AI大模型将改变世界,百度内部所有的产品都要重做一遍。也许只有那一天来临之时,百度才能拥有繁荣的生态和全新的面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鹏有WeHave,作者:CP
上一篇:这家最早做大模型的公司,还在亏钱
下一篇:饥渴的大厂,面对大模型还需新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