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国家,出现了读博人数逐渐减少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钱少”与“就业窄”。一方面,读博期间经济压力较大,奖学金等资助往往有限,生活成本却在不断攀升,使得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也不容乐观,相较于一些热门专业的硕士或本科毕业生,博士在就业市场上的选择相对狭窄,很多岗位并不特别青睐博士学历,导致他们在求职时面临诸多困难。这双重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这些国家读博的人越来越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自然系列,作者:Nature Portfolio,原文作者: Diana Kwon,题图来自:AI生成
过去几年里,多个国家的博士项目招生人数下降,而政策专家认为这个趋势令人担忧。从澳大利亚和日本再到巴西和英国,生活成本高、毕业后的工资低加上就业面窄,是人们不愿意读博的原因。
对于这些国家,读博人数下降应“视为一个警钟”,经合发展组织(OECD)位于巴黎的项目领导人Cláudia Sarrico说,“这是一个信号,告诉你必须改变工作条件,让职业选择更加多样化,否则,你就会面临人才流失的风险,最终减慢科研进度。”
澳大利亚大学协会和澳大利亚研究生教育委员会(ACGR)在1月发布了这一趋势的最新数据。数据显示,2018~2023年,澳大利亚本土博士录取人数减少了8%,但澳大利亚同期人口增长超过7%。
一、博士贫困
在许多国家,学生不愿意攻读博士学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成本比他们的收入高了很多。
在澳大利亚,博士平均收入约为3.2万澳元(约合2万美元)。“这比最低工资还低很多,”澳大利亚墨尔本的ACGR主席Louise Sharpe说。虽然这刚刚超过了单身人士的贫困线,但澳洲博士生的平均年龄为35岁以上——从事过多个领域的工作——而且有家庭和其他责任,Sharpe表示。
财务不安全感也是日本博士生的主要担忧之一,日本的博士生数量自2000年代早期以来一直在下降。2023年,日本国内博士录取人数为15014人,而2003年时有18232人。为应对这一问题,日本文部科学省(MEXT)去年宣布了给博士生提供额外资助的计划。
大洋彼岸的人也在对研究生教育失去兴趣。去年,巴西联邦政府高等教育支持与评估(CAPES)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巴西本土博士新生人数为近十年内最低。一个因素是COVID-19疫情,但这不是人数减少的唯一原因,总部位于巴西利亚的CAPES的主席Denise Pires de Carvalho说,巴西经济危机加上政府不愿意增加科技经费也是主要因素。
这种情况正在发生转变。2023年,巴西政府将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资助提高了40%——十年来首次。这一改变使同年录取人数出现了小幅上升。
在加拿大,博士生人数虽然还没有下降,但需要更多资助来给博士生提供一份生存工资,一直是过去几年的一个讨论热点,位于哈利法克斯的加拿大研究生协会当选主席Adam Sarty说道。为回应这个需求,加拿大政府去年在20多年里首次提高了研究生奖学金。此举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但Sarty指出,这些奖学金只有尖子生才能获得,仍需做出更多改变来向没有这些奖学金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财务安全感。
不过,加拿大许多大学由于专业研究生项目(如MBA)的招生人数下降,面临资金紧张的问题,这是因为2024年对国际留学生人数设定了上限。英国等国家在近些年也出台了类似规定——让人担心大学是否还有能力支持青年研究人员。
二、职业不稳定
博士录取人数下降反映了人们逐渐放弃学术的大趋势。2021年,Sarrico和她在OECD的团队发现,许多国家的决策层、资助机构和科研群体有一种感受:即使在录取人数没有下降的地方,由于学术界的工作越来越不稳定,研究生项目也比以前更难招到最拔尖的人才。Sarrico说:“这不仅仅是人数的问题,这还是你能吸引到的人才的质量问题。”
在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博士毕业生的数量一直在增加,以至于要求博士学位的岗位一直在减少,香港大学高等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员Hugo Horta说。
为此,一些国家向博士生推出了培养学术圈外技能的项目。比如在日本,MEXT去年春天宣布要设立面向博士生的长期付费实习项目,扩大他们毕业后的就业面。
这个问题的部分原因还在于,大众对于读博有何意义的认知。“有一种误解,就是认为我们在招那些一直想做学生的年轻人,把他们关在象牙塔里,让他们研究与造福社会无关的深奥问题,”Sharpe说,“这完全不是事实。”在澳大利亚,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往往会在政府等领域成为群体里的领导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自然系列,作者:Nature Portfolio,原文作者: Diana Kwon,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原文以Are PhDs losing their lustre? Why fewer students are enrolling in doctoral degrees标题发表在2025年2月13日《自然》的新闻版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