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胡同某家院里,同治帝搂住一位姑娘准备下一步时,那姑娘突然脸色一变,低声和他说道:
“爷,您怕是得了那种病了,还是好好治一治再来吧。”
同治帝心下一紧,颤声问道:
“我能得什么病?”
那姑娘听后摆出一副司空见惯的样儿:“风流病呗。”
同治帝瞬间感觉晴天霹雳。
就在前一段时间,贴身太监为他洗澡时,就发现了他身上长出了花状斑疹。太医被传来看过后,当时就露出大事不妙的神情。
太医问他:“皇上可觉得痒?”答曰:“不痒。”
这太医行医多年,第一时间便认定这是梅毒,可皇帝得梅毒,这种伤及皇家脸面的事怎么好说出去呢?所以他将此事咽进肚子里,随意开了个清热解毒的方子。巧的是同治帝吃下这药后,斑疹也消失了。
这事也就这么过去了,没人再去过问。
如今,经这院里的姑娘一说,同治帝才知道上次莫名消失的斑疹原来就是梅毒,世人口中的“花柳病”。而且,这一次旧症复发,来势汹汹,连医术高明的御医都无计可施。
同治十三年十月二十一日,他得了严重的感冒,床都起不来;
九天后,斑疹长到了他的脸上,整个人形容枯槁,瘦骨嶙峋。
十一月中旬始,他的腰部因溃烂而流出脓水,身上全是斑疹,连臀部都烂出了洞。
十二月初五,这位19岁的少年天子便崩了。此时他的牙齿已经全部发黑发臭,身上肌肤肿胀得好像一戳就破。宫里那么多的御医,就这样眼睁睁看着他离开了人世。
同治帝的病,是在宫外寻花问柳惹上的,本来,以他的条件,像宋徽宗一样长期找李师师这等绝色佳人也轻而易举,若是如此,大抵也不会早早丧命,毕竟大院名楼的头牌,不是一般人轻易接触得的。
可同治帝到底爱面子,也害怕被母后慈禧知道,所以但凡出宫,都直奔八大胡同,那里都是低级小院,无论姑娘还是嫖客,鱼龙混杂藏污纳垢。为何不去大院名楼呢?因为那里常有官员出入,担心撞见他们。
可是,这后宫什么样的女子不能有啊?作为一个皇帝,同治帝为啥放着这些女子,非要出宫偷香窃玉呢?
说来还是被他的母后慈禧逼的。
本来,同治帝同治帝与皇后阿鲁特氏琴瑟和鸣,毕竟这是当初他亲自挑选的皇后。可正因为他没有按照慈禧的意思选择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让慈禧大感耻辱。
可这毕竟是她的亲儿子,又能对他怎样呢?所以,她便将这种被无视的愤怒转化为对阿鲁特氏的厌憎。
让她更难堪的是,婚后同治帝和阿鲁特氏两人恩爱非常,称得上是专宠,反而对慈禧当初青睐的富察氏很是冷落。
这不明摆着给慈禧没脸嘛?
另一面,慈禧26岁就成了寡妇,虽然有个亲儿子,可儿子和嫡母慈安的感情很好。以至于无论是夫妻之实还是母子之情,慈禧都是欠缺的,如今阿鲁特氏一进宫,不仅轻松得到“皇后”名分,还得到夫妻之爱,这不能不令她嫉妒到发狂。
所以,她决定要把这对鸳鸯打散。
她先采取“软”方式,那就是时常和同治帝称赞富察氏的好,还不忘贬低阿鲁特氏。同治帝当然听得出她想让他疏远皇后去亲近富察氏慧妃,但嘴上答应,转身照旧我行我素。
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
慈禧开始命人每天察看皇帝的“承幸簿”,但凡看到昨儿被幸的是皇后,便要找各种由头狠狠训一顿两人。
聪慧过人的阿鲁特氏,最先发现个中奥妙,就主动疏远同治帝。同治帝被整得莫名其妙,后来再三追问,皇后才道出缘由。同治帝赫然而怒,后来索性不再召幸任何后妃。
不久,在太监们的引导下,她开始频繁出宫。
需要说的是,皇帝出宫,慈禧都看在眼里,但她不仅没有生气,还很称心,因为只有皇帝流连女色,无心政务,她才可以独揽大权,搅弄朝政啊。
因此,某次有个叫桂庆的大臣奏告皇帝出游,请慈禧稍作管教。换来的却是慈禧的臭骂一顿。
可怜的同治帝,就在母亲的有意放纵下,患上了花柳病,少年辞世了。
当然,同治帝因梅毒身亡,只见于野史。官史中对他的病情,是没有记载的。只有在《翁同龢日记》和《万岁爷用药进药底簿》中,可以看到他是死于天花。
不过,当时御医们惧怕慈禧而选择掩饰同治帝真实病症也是有可能的,至于翁同酥的日记,那更是不敢记下皇帝患有梅毒这种事。所以至今同治帝究竟死于什么病仍没有答案。
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的悲剧、他的早逝,与慈禧不无关系。
下一篇:社区治理,不容易